第70章 “和為貴”,誠信做人的準繩(22)(2 / 3)

孔子要人知過、改過的思想,涉及人犯錯誤的必然性以及人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和改正錯誤的問題,還涉及如何對待別人的批評和如何對待別人的錯誤的問題,這些思想與經驗,對我們今天仍有啟發意義。

10.為人處事不可縱情任性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孟子》

為了使人們的好壞不拘泥於自己的偏見,又不縱情任性、放肆逞能,就必然要有個最高尚的標準來製約,有個人們能夠共同遵守、約束自己的原則。

《大學》中說:“治國的道理在於:在上位的人孝敬老人,民間就會孝道成風;在上位的人敬重長者,民間就會悌道成風;在上位的人撫恤孤寡,民間也會跟著這樣做。自己討厭在上位的人做的事,也不要求下麵的人才能做;自己討厭前麵的人做的事,就不要做在後人的前麵;自己討厭右邊的人做的事,就不要和左邊的人一起去做;自己討厭左邊的人做的事,就不要和右邊的人去做。凡是我所討厭的,就是我不想追求的,也不能強加於人。

朱熹評論說:“如果不想上麵的人無禮對我,就必須以這樣的心去度量下麵人的心,也不敢以這個無禮去指使他們。不想下麵的人不忠於我,就必須以這個心去度量上麵人的心,也不敢以這個心不忠於事業。至於前後左右,都是這樣的。就自身所處的位置,上下四邊,長短廣狹,彼此都一樣,而沒有不規矩的。所操持的人,所推及的事,就是平天下的要道。”

子貢問:“有一句能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回答說:“恕。這個恕,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於人。近處的取舍,推己及人,施給自己而願意的,也不要施加於人。”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極端困難。所以子貢告訴孔子說:“我不想要的,人們不要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人。”孔子認為不是子貢所能做到的,他說:“端木賜啊,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這不僅要靠道德修養,而且還要看性情。

有真性情,有真肝膽,有真誠實的人,再加上知識麵的廣大,才較容易有功效。對待人,就要以這些高尚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使人們心悅誠服。

耶穌說:“愛他人就像愛自己。”又說:“你要想人勻怎樣對待你,你也就要怎樣對待人。”可見東方、西方聖人的見解都是相同的。

一部聖經,隻是教育人們,愛他人要像愛自己,教導人們寬恕他人如同寬恕自己。有這種偉大精神,就始終能服天下萬代人的心。“要想樹立自己先要樹立他人,要想顯達自己先要顯達他人。”聖人的功夫,就是善於以自己所想而推及他人。

屍子說:“討厭他人,本來是討厭自己;想責求他人,就應該責求自己。”好人之所以好,進而跟隨他的好;惡人之所以惡,進而除去他的惡;想人之所想,進而成就他的想,這就是千古以來對人的無上妙理。

世間的人,沒有不喜歡富貴的。我富貴了,沒有不想到尊貴榮譽的;我得到了尊貴榮譽,沒有不討厭貧賤的;我要除去他們的貧賤,沒有不討厭患難、困頓的,而我就要為人們解除患難、困頓。

古代的聖人說:“天下有受饑餓的人,如同自己受到饑餓;天下有落水的人,如同自己落水。”這就能看出他的偉大,就能看出他的仁德如同天地。現在就是朋友兄弟有受饑餓的人,也看作是過路人的饑餓,朋友兄弟有落水的人,也看作是過路人落水,也不想給予一點糧食幫助他,伸出一隻手拉他一把,惟一的是對自己的功利才動心,才動手。

名節以立,羽毛以惜,力量以珍。凡是有利於我的,就是辱身屈膝也可以;隻要對我沒有利的事,就熟視無睹。像這樣的人能成大德,有大成就嗎?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大家,不是愛自己而是愛人類,這是聖人的觀念。

鄒浩說:“以愛自己的心去愛大眾,仁德就有不可勝的作用。以討厭他人的心討厭自己,道義就有不可勝的作用?”範純仁說:“如果能以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以寬恕他人的心去寬恕他人,就是不折不扣的聖人境界。”蘇東坡說:“如果自己認為是君子,而認為他人是小人,這樣的人與小人也沒有差別。”吳澄說:“自己處身在沒有過錯的地步,而看他人的所得,他人的不所得,好像與己毫無關係的事一樣,這就是楊朱的‘為我’,這是聖賢人物最反對的。”

楊朱以拔自己一毛而利天下不做,表率天下以奉一身也不做。現在有的人,就是拔一毛而利於天下不做,表率天下以奉一身也不做。不僅是這樣,而且日夜所謀劃的,隻想到損人利己,這與楊朱不相上下。

11.以真性情去贏得人生的自由

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