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消逝的風流人物(1 / 3)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無數英雄豪傑在曆史的舞台上演繹了屬於自己的傳奇,他們的豐功震爍千古,他們的偉業光耀古今。同樣,他們的墓葬也是疑雲重重,叫人捉摸不透。漢末權臣曹操死後設立“七十二疑塚”的說法究竟是真是假?明朝巨富沈萬三生前富甲天下,死後為何會屈身於一灣淺水下?一生顛沛的文學家曹雪芹,去世後究竟歸葬於何處?讓我們翻開本章,去揭開這些風流人物的墓塚之謎,追憶他們絢麗多彩的人生歲月。

曹操果真有“七十二疑塚”嗎

2009年,考古專家在河南省安陽縣發現了疑似曹操墓的墓穴,一時間曹操的墓地之謎又成了爭議的熱點。難道位於安陽的這座古墓真的就是人們苦苦尋覓了千百年的曹操墓嗎?關於曹操的墓地,曆史上還有一個人盡皆知的傳說,即“七十二疑塚”。

據說曹操去世後,其子曹丕遵照他的遺願,在出殯的那一天將鄴城的所有城門全部打開,命人把七十二具棺木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抬出城外,分別安葬。這便是流傳千年的曹操“七十二疑塚”。

那麼,這個傳說究竟是否有事實根據,曹操“七十二疑塚”的說法最早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據學者研究,曹操“七十二疑塚”說法的出現,與曹操在曆史上的形象演變有關。在今日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曹操大多被定性為“亂世奸雄”的形象,成為陰險狡詐的代表人物。他的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負我”,更是讓人記憶猶新。追根溯源,曹操奸雄形象最早是從北宋開始的。

由於多種原因,在北宋時期,人們開始以奸雄的形象來看待曹操,而墓址不詳就是曹操為人狡詐的最好印證。於是,關於曹操在漳河上設置了“七十二疑塚”的說法便不脛而走。傳得多了,便成了人們口中言之鑿鑿的事實。

南宋文人俞應符的一首打油詩《曹公疑塚》就對曹操的七十二疑塚做了一番挖苦:“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塚,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餘機到丘壟,人言疑塚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盡發疑塚七十二,必有一塚葬君屍。”

南宋詩人範成大也在他的《石湖詩集》中提到,他曾在講武城外親眼見到曹操的七十二疑塚,當時還有感而發,寫了一首名為《七十二塚》的詩:“一棺何用塚如林,誰複如公負此心,聞說北人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

到了元明清時代,曹操“七十二疑塚”的說法已經廣為流傳。

清代著名文學家蒲鬆齡就在《聊齋誌異》中寫過一個叫“曹操塚”的故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在鄴城外有一條水流湍急的河。夏日炎炎,有人到河裏遊泳,忽然聽到水裏傳來了刀斧敲擊的聲音,潛入水下的人很快就被攔腰斬斷。後來又有人潛入水中,同樣也斷成兩截浮了上來。當地百姓立即陷入恐慌之中。官府聽說了此事,就派人截斷了上遊的來水。這一段的河流枯竭之後,人們在岩崖下發現了一個幽深的洞穴,洞口安置了一個轉輪,轉輪上安裝著鋒利無比的刀刃。人們拆掉了轉輪後進入洞穴,發現裏麵有一座石碑,石碑上的字體是漢朝的篆書,認識的一看,發現這就是曹操的墓穴。於是,人們打開了曹操的棺槨,將裏麵的金銀珠寶全都取走了。

在故事結束的時候,蒲鬆齡還評論說:“縱然能將七十二疑塚全部發掘,但誰又能肯定曹操的屍體就真的在七十二疑塚內呢?況且千百年後,屍骨不存,費盡心機地設置七十二疑塚又有什麼用呢?曹操的智慧正好說明了他的愚蠢啊!”

如今,在河北臨漳縣講武城以西至磁縣一帶的確有一整排連綿起伏,好似墳墓的小土堆。相傳,這就是七十二疑塚的遺址。後來的考古發掘證實,這一帶確實是古墓群,不過是比三國稍晚的北朝的墓葬群。而且,古墓的數量為134座,而不是72座。由此可見,曹操七十二疑塚的說法根本就是後人附會的結果。曹操本人實際上根本就沒有設立七十二疑塚。

既然傳說被證明是臆造的,那麼曹操本人的墓地究竟位於何處呢?

關於曹操的墓地,有學者認為,曹操其實並沒有為自己設立疑塚,隻是主張喪葬從簡。據史料記載,公元218年,曹操頒布了一道《遺令》,為自己的身後事做了安排。他提出不要厚葬自己,要將自己葬在貧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麵原有的高度為基,墳墓上既不封土也不植樹。待他死了之後,就按照當時季節所穿的衣服送葬,金玉珠寶銅器禮器這些器物一律不準作為隨葬品埋入墓內。

目前看來,史料中曹操對自己的葬禮安排的記載應當是可信的,曹操的兒子曹丕和曹植也都寫過文章來描述曹操葬禮的情況。講到這裏,人們一定會疑惑:曆代帝王都崇尚厚葬,登基不久便會開始為自己營建陵寢,陵寢的營建往往持續數年、耗費驚人。權傾朝野、地位與皇帝無異的曹操為何會反其道而行之呢?

對此,專家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這與曹操一生倡導節儉、不事奢靡的作風有關。他曾經定下家規,規定後宮嬪妃的衣服上不得織錦,侍女的衣裙不得超過鞋幫,帷帳和屏風破舊之後,縫補一下再繼續使用,所有的被褥一律不準織有花紋,但有違反者,必定嚴懲。

公元217年,曹操登臨銅雀台,環顧四周的時候忽然發現了一名身著綢緞、頭戴珠玉的青年女子,於是便命士兵上去盤問。士兵回來稟報說這是曹操的兒媳婦,即曹植的妻子。曹操勃然大怒,第二天立即發了一道詔令給曹植,說曹植的妻子衣著華麗,違反了家規,請她自裁。曹植的妻子被逼無奈,隻得自縊身亡。

由此可見,曹操對於家人是極為嚴苛的,而他自己的生活也是十分儉樸的。當時他患有頭疼病,不能經受風寒,但由於物資匱乏,他帶頭不穿皮革做的衣服,僅僅戴著一頂絹帛做的帽子。正因為生性節儉,曹操才會下旨在死後薄葬自己,不要鋪張浪費。

此外,曹操力主薄葬的第二個原因則是防盜。

中國自春秋開始便出現了盜墓活動,但大多是個人偷偷摸摸的行為,規模最大的也不過是趁著打仗偷偷劫掠一番。然而到了東漢末年,天下紛爭,群雄並起,盜墓活動就變得大為猖獗。各路崛起的豪強由於經費不足,紛紛通過盜墓來獲取錢財。曹操還專門設置了“摸金校尉”一職,以官方的名義展開盜墓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他親眼目睹很多破棺取寶、毀屍滅跡的場麵。一想到那些裝滿奇珍異寶的墓穴都難逃這樣的悲慘命運,他便決定自己死後薄葬,不放置珍寶,以斷絕盜墓者盜寶的念頭。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於洛陽,終年66歲。一代梟雄走完充滿爭議的一生後,被極其簡單地埋進了黃土,一反常理的薄葬其實也正是曹操獨特性格的表現之一。

曹丕和曹植的文章中交代了曹操的墓地在鄴城以西,史書中司馬懿、賈逵等人的傳記也寫到了他們護送曹操的靈柩到鄴城下葬的事情。由於是薄葬,陵墓規模極小,加上沒有封土和植樹,幾個朝代之後,曹操的墓地便無人知曉了。自北宋開始,已經無人知道曹操的墓在哪裏了。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曹操便有了奸雄的稱號,“七十二疑塚”的說法也應運而生。

壯懷激烈的曹操,一生都與無盡的爭議為伴,死後又給後人留下一道千古謎題。千百年來,人們苦尋他的墓而不得。關於河南安陽曹操墓的研究還在進行,尚無定論。相信終有一天,人們會明確他的墓地,到那個時候,一個更加真實的曹操定會出現在人們麵前。

三國英豪墓如今安在

漢室傾覆之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麵。這一時期,群雄並起,人才輩出,無數英雄豪傑在神州大地上演繹著一段段傳奇故事。但傳奇總會有結束,英雄也會有生命終結的一天。三國時期的這些英豪究竟隕落何處,死後又被葬在了哪裏?這是人們迫切想知道的一個問題。

三國中的吳國之主孫權千百年來一直為後人所推崇,南宋詞人辛棄疾就曾經在他的詞作《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寫下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千古名句。那麼,這樣一位備受讚譽的雄主,死後又安眠何處呢?

關於孫權墓地的具體地點,人們並不能確定,隻是知道個大概。

據史料記載,孫權墓“在蔣山之陽,去城一十五裏”。現代考古發現,史料中記載的這個位置大致在今天南京市中山陵園內的梅花山,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的正南方。此處原名孫陵崗,大概就是因為孫權葬在這裏的原因。民國時期,人們在山上遍植梅樹,孫陵崗才改名為梅花山。

據說,當年朱元璋看中了南京梅花山,想在此處為自己修建陵墓。隨行的臣子說陵址太靠近孫權的孫陵崗了,應該把孫權的墓遷走再修建帝陵。朱元璋聽了之後不同意,他說:“孫權也算是一個英雄了,就留下他為我看守墓道吧。”

這個傳說廣泛流傳於南京的民間,但至於是真是假,則無人能夠考證。現在的梅花山上也僅剩下一個高崗,地麵建築早已毀之不存,目前遊人看到的石碑、石橋、石像等都是後人重新立的,並非當年的遺跡。崗後還有一個紀念孫權的石刻長廊,長廊裏刻畫了12幅石像,“孫權斬案誓抗曹”、“賠了夫人又折兵”等曆史典故盡含其中,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孫權立足江東、圖謀霸業的一生。

而在梅花山的博愛閣下,人們發現了一處封門牆,其結構類似於古代的墓穴,其開挖的構造也與漢代的帝王陵類似。隨後,考古專家又在梅花山下發現了與傳說相吻合的大墓。這是不是孫權的墓呢?一切答案都得等到發掘之後才能知曉。

相比於無法窺見的孫權墓,蜀國開創者劉備的墓地則更顯得撲朔迷離。

曆史記載,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重慶奉節永安宮。關於劉備的葬地,目前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劉備於舊曆四月病逝於奉節,五月靈柩就運到了成都,八月葬在了成都武侯祠內正殿的西側,史稱惠陵。後主劉禪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先後將甘夫人、吳夫人合葬於惠陵。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劉備死後就安葬在了奉節。1961年,郭沫若在奉節考察。他認為,劉備去世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以當時的條件看,從奉節逆水而上到成都至少需要30天的時間,到達目的地時,屍體肯定會腐壞。因此,劉備死後直接葬在奉節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