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反客為主VS忍氣吞聲(4)(2 / 3)

請注意這兩處顛倒,這是應該享用道歉的人偏偏要顛倒一下自己的身分,偏偏要充當一次彬彬有禮的致歉者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顛倒,才那麼巧妙地把自己的美好形象推銷了出去!何為聰明?這就是。

總之,為了幽默的錯位不是言語失誤,幽默的錯位是聽話人完全能夠理解說話人動機的一種語言現象。這種語言現象可以叫做“故意違反會話合作原則”。人們在日常會話過程中,總是要遵守一定的合作原則,比如說,關聯原則——後說話的人所說的必須要和前者所說的有關聯、質量原則——說話人不能說謊、數量原則——提供恰當的信息量,不要太多或太少、方式原則——說話的方式要恰當。現在似乎還要加上角色原則。如果是故意違背這些原則就會引起言外之意。幽默也可以說是故意違背會話合作原則的一種言語現象。

從孩子的錯誤中我們似乎也能有很多啟發,特別是角色的錯位。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常能見到,例如,學生學著老師的口吻(或者相反),一般人學領導的口吻等等,總之對立的雙方都可以進行角色的錯位,利用這種錯位而造成幽默。

一天,一個警察發現一個獨自在大街上徘徊的小女孩,她隻有兩歲半,金發碧眼,長得非常迷人,但她說不出自己叫什麼名字,也弄不清住在什麼地方,警察無可奈何,開始翻她的衣袋,希望能找到一點線索,小女孩沒有反抗,她隻是嫩聲嫩氣說:“別害怕,我沒帶槍!”

如果把這個故事拍成一段電影小品,一定會惹得觀眾大笑。有很多時候,孩子真的是幽默高手。

言語幹澀,危機當然如影隨形

莫將罵言聽成讚語

清朝有一縣令,被分配到山東省候補,第一次謁見撫軍。按照慣例,凡是部屬去參見長官,必須穿蟒袍衣服。即使酷暑也不能免除。

因為當時正是炎熱的夏季,這位縣令剛在撫軍的廳堂坐下,就汗流浹背,熱不可當。於是拿起隨身攜帶的圓扇振臂狂揮。撫軍說:“為什麼不脫掉外褂?”縣令說:“是,是。”於是讓他的仆人幫他脫掉了外褂。過了一會兒,揮扇如故,撫軍笑著說:“為什麼不解帶寬袍?”縣令說:“是,是。”於是離開座位一件一件解帶去袍。回到座位上,縣令自顧自地在撫軍麵前談笑風生,不自覺地把扇子換到右手,又從右手換到左手,不停地換來換去,扇個不停,把風扇得颯颯有聲。撫軍起初以為他是耐不住地熱,繼而為他的放肆而生氣了,於是斜視著眼睛用反語戲弄他說:“怎麼不連襯衫也脫去,那樣比較涼快。”這縣令應聲就脫去襯衫。

撫軍看他這般無知無禮,立即拱手說:“清茶。”撫軍的左右立即傳呼“送客”。因為清時官場習慣,屬員謁見長官,長官不願意再繼續談下去,就以“清茶”示意。茶碗一端,侍役就高呼“送客”,這時客人必須立即辭出。縣令聽到“送客”,倉促間沒有辦法,來不及穿戴,急忙取了帽子戴在頭上,左邊腋下夾著袍服,右肘掛上念珠,提著短衣,踉蹌而出,猶如雜劇中扮演小醜登場。撫軍署中的官吏小廝,吃吃地笑得直不起腰來。縣令剛回到公館,撫軍命令他回原籍學習的告示牌,已經高高地懸掛在大門外麵了。

縣令的耳朵出了差錯,誤將撫軍的氣話當成了真心話,丟了自己的烏紗帽。這種聽不出反話的“聾子”,怎能繼續留任下去。

令人奇怪的是,這種縣令竟也有“誌同道合”者。山東一位進士任知縣,隻知讀書,不理民事,政出多門,被人控告,於是被逮捕,收關在刑部監獄裏。

進士被關押在牢裏很坦然。他睡的是一張巨大的床。進士每天橫躺在那張大床上。披覽典籍,覺得很方便。三年過去了,遇上了朝廷大赦天下,進士被赦免,將要出獄,獄中的管理人員來向他道賀,進士在獄中來回走動,不忍離去,說:“這地方很安靜,讀書最好,可惜不能在這裏呆一輩子。另外我到這裏幾年,有一件事始終弄不懂。”獄吏問他什麼事不懂。進士說:“我曾經反複琢磨,還是須要請教。此張床特別大,當初是先把床放在這裏,然後再蓋房子的嗎?”獄吏聽了,忍不住笑了,說:“是這樣。魯班的巧妙用心,被您明眼人一口道破了!”進士說:“豈敢,我不過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