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經上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心向自己提出抗議,說:“你每天清晨起床,我這顆心就為你睜開眼睛,觀看浮生百態;你想穿衣,我就為你穿衣避寒;你想漱洗沐浴,我就幫助你寬衣解帶。我們的關係如同唇齒一般的密切,凡事你應該和我有個商量,但是一旦要學道,你卻背個臭皮囊東奔西跑,忙碌向外攀緣尋找,而不知道內求於我,其實你所要追尋的道並不在其他的地方,道就在自己的心裏啊!”有一句佛偈說得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們的心是一座充滿寶藏的靈山,儲藏著無比豐富的資源,而眾生愚癡,不知道開采自性的寶藏,反而舍本逐末,向外尋找寶物。如何將心加以疏通,或者巧妙地表達出來,不至於蘊積成病,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智慧。每一種心識的生起都有它的原因,但是我們總是將我們的心與外界分開,認為心是心,事物是事物,產生了二元對待,於是便有了種種執著。在我們的觀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有時甚至是不能相融的。通常我們認為心識的產生是因為外界的作用,認識的產生是因為物質的作用。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心識的產生是因為各種條件的彙合,所以心識是緣起的。心理學是一門以研究人類精神生活為對象的學科,其源頭包括醫學、哲學、科學、宗教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後來也被應用於各種學科、事業之中。今日社會中,舉凡教育、工業、商業、醫學、軍事、法律、政治、社會、科學、藝術、運動等,無一不與心理學有關,因此心理學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
心理學是觀察意識形態的心理作用及行為模式,西方心理學家能研究人格的發展過程以及行為的潛在因素,但卻無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為它有一定的範圍限度。
佛學對人類心理有充分的了解,並提供對症的治療方法。如《華嚴經》雲:“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複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佛學對“心”的詮釋,有諸多層次的分析說明,更用許多的譬喻來闡釋我們的心,進而教導我們如何找心、安心、淨心。由此,足見佛學心理學淩駕於西方心理學之上。
佛法是解脫人類痛苦的方法,從哪裏下手呢?就是從心上下手。佛經上說:“一念迷,則是眾生;一念覺,則是佛。”所以,佛法是以“心”為中心,而展開一係列的分析。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佛法是最高的心理學,佛法從心理的分析,到心理的改造,都有詳細的方法,現代的心理學都沒有分析得如此深刻、細致,因為佛學對心的分析是通過內省的方法,即就禪定的境界而得出的認識。現代的心理學雖然也通過內省的方法,但它們隻是通過對人的一種心理現象,進行分析,而得出認識。
本套書結合情感和職場的種種困惑介紹佛學對心理的分析,介紹一些眾生的心病,而相應地提出一些藥方,與大家共同分享佛法的智慧之光。
本套書將以佛學心理學為基礎,跟大家一起探討有關佛學對心理的分析,以及佛法改造心靈的方法,將佛學中有益的解決方法介紹給讀者,希望對讀者在情感和職場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