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字子厚。其祖先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故人稱“柳河東”;又曾官貶柳州刺史,亦被稱為“柳柳州”。其父柳鎮(739-793),唐肅宗時入仕。不媚權貴,號稱剛直,德宗時官終侍禦史。宗元生於代宗大曆八年(773),自幼聰穎過人。四歲時,其母盧氏即教以古賦十四篇;十三歲時已以能文名世。德宗貞元九年(793)第進士,十四年(798)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後調藍田尉。十九年(803),回朝任監察禦史裏行。與劉禹錫一起參加了主張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團。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順宗李誦即皇帝位,革新派執政,宗元深受器重,升禮部員外郎。同時他們實行的一係列革新措施相繼出台,如罷黜貪官汙吏,取締宮市,免除苛捐雜稅,釋放宮女和女樂,把鹽鐵轉運大權收歸中央,並試圖奪回宦官控製的兵權,結果遭到了宦官、藩鎮和保守官僚的激烈反對。同年八月,順宗李誦被迫把皇位傳給憲宗李純,並改元永貞。革新運動很快夭折,王叔文集團受到迫害。三十二歲的柳宗元被謫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在永州,他興利除弊,發展生產,興辦學校,釋放奴婢。十年後,即憲宗元和十年(815)八月,又謫柳州(在今廣西)刺史。元和十四年十一月,病逝於任,時年僅四十七歲。
柳宗元在政治上的失敗,是他人生旅途上的重要轉折。長期的貶黜生涯,接踵而至的種種迫害,對偏遠地區貧困生活的親身體驗,既使柳宗元加深了對當時社會矛盾和黑暗政治的認識,又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事實上,柳宗元留傳下來的七百餘篇作品,其中的絕大部分正是被貶到永州以後寫成的。
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之一,柳宗元的文學主張,代表了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這同他的哲學、政治思想密切關聯。在哲學上,他繼承了王充元氣自然論的傳統,在《天論》、《天對》、《非國語》以及被貶後寫成的《貞符》等文中,認為宇宙是無限的,是由元氣構成的,在元氣之外,不存在具有獨立意誌的造物之神,社會的治亂,人事的禍福,既同自然界的變化沒有關係,並非由“天”主宰。認為“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以樸素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義的神學說教和天命論。在政治上,他反對世襲特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製,主張維護封建國家的統一,認為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的必然趨勢。在《封建論》中,他指出分封製產生,“非聖人意也,勢也”,認為郡縣製取代分封製,“其不可變也固矣”。柳宗元認為,要治理國家,在於“得人”,“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後可以理安”;提出官吏“蓋民之役而非以役民”。在文學上,他主張“文者以明道”,把明道放在首位。對於“道”的內容,韓愈僅限於儒家的仁義和道統,柳宗元則認為“道之所及,及乎物而已”,“意欲施之事實,以輔時及物為道”,把“道”同國家盛衰、生民休戚聯係起來。這樣,文學的社會內容才更加廣泛而實際。對於文學的社會功能,他認為要“有益於世”,提出“文之用,辭令褒貶,導揚諷諭而已”。柳宗元正是根據內容的需要,采用了多種藝術形式,寫出了許多既有強烈的思想內容,又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優秀作品,實踐了這些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