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太陽的形成和演化(2 / 3)

太陽的演化

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都是有始有終的。太陽當然也不例外,也有它的誕生、成長、衰老和死亡,即是說它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不斷地演化。太陽由熱核反應產生能量。盡管太陽的質量很大,但畢竟是一個有限的物體。它一刻不停地發光發熱,而沒有從外界補充能量,總難免有朝一日能量耗散罄盡。因此,太陽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不過,我們已經明確指出,這是非常遙遠的將來。太陽像目前這樣穩定地光芒四射,照耀長空,還會有幾十億年的時間。人定勝天,開辟新的巨大能源是完全可能的,我們完全不必為太陽的有限壽命憂心忡忡。下麵再簡短談談太陽的演化。大致說來,太陽的“一生”包括以下階段。

1.主序星以前的階段——這是太陽的“童年時代”。一大團氣體雲在重力作用下收縮,未能變為熱能。當核心部分的溫度和密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原子核反應開始進行,收縮停止。太陽在這個階段上大約經曆2000萬年。

2.主序星階段——太陽核心的溫度達到107度,由氫核聚變產生能量。這是太陽的“壯年時代”。太陽在這一階段停留時間最長,估計有90億年。太陽目前正處於這個階段。

3.紅巨星階段——這是太陽的“老年時代”。中心區的氫消耗光了,產能效率大為減少,向外的輻射壓力也變弱了。於是中心區頂不住外層的壓力,開始收縮。由收縮而釋放的能量使太陽的外殼急劇膨脹,變成體積很大、密度很低、表麵比較冷而又很亮的紅巨星。這一階段將持續4億年。預計太陽演變為紅巨星時,直徑將擴大為現在的250倍,會把地球的軌道也包括進去。

4.紅巨星後期——這將是太陽的“暮年”。中心區的溫度和密度因收縮而繼續升高,當核心溫度達1億度時,會發生3個氦聚變成一個碳核的新的熱核反應。氦核燒光後,中心區又收縮,溫度進一步上升,原子核又再聚變,產生更重的元素。太陽在這個階段大約隻停留5000萬年。

5.白矮星階段一一這是太陽風燭殘年的“臨終期”。這時太陽的原子核能接近枯竭,但內部溫度極高。高溫造成的巨大氣壓和輻射壓使太陽外殼發生大爆炸,大量拋射物質,最後隻剩下一個穩固的內核。於是,太陽變成很小、很密的白矮星。太陽在這一階段大約能苟延殘喘10億年之久。

太陽和其他大多數恒星的“一生”,大體上是這樣度過的。

太陽能長生不老嗎

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如果問人能不能長生不老,那是很清楚的。因為大家都見過人的生和死,而且還可以說出人在少年、青年、壯年、老年時的特征。可是太陽呢?自從有人類以來,太陽就像現在這個樣子沒有什麼變化。怎麼說明它的未來呢?太陽有生有死,這個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爐中煤燃盡了,爐火就熄滅了。太陽的質量總是有限的,當它的核能耗盡後,也就逐漸走向死亡了。那麼,它的青年、壯年、老年又是怎樣的呢?這就要看看太陽的“兄弟”們是些什麼樣子了。

1.天上有多少個“太陽”

在古老傳說中,描寫天上曾有10個太陽,9個被勇士射掉了。當然這隻是神話傳說。那麼,從現在的觀點看來,太空中是否隻有一個太陽呢?晚間,我們在燈下看書,感到燈光是那麼明亮,而遠處的萬家燈火卻像天上的繁星那樣發出點點微光。可見,亮度和距離是有關係的,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體驗。它可以啟發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那夜空中閃爍的點點繁星是不是也是億萬顆遙遠的“太陽”呢?確實如此。恒星和太陽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自己發光的天體。恒星比起太陽來顯得如此暗弱,隻是因為離我們太遠了。有多遠呢?用千米作單位來衡量它們的距離已經顯得單位太小了。天文上衡量天體間距離的單位通常用光年,就是光走1年的距離。光的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1光年大約是1013千米。離我們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馬座a星,距離為4.43光年。一般恒星都距我們幾千、幾萬光年。而太陽光到地球隻需要8分。這些恒星都是一顆顆“太陽”,可以說天空中有億萬個“太陽”。但更確切些,應該說太陽是一顆恒星,而且是一顆極為普通的恒星。

那麼,天空中到底有多少個恒星呢?單我們所在的銀河係就有1200億顆恒星。什麼是銀河係呢?銀河係是我們所在的龐大的恒星係統。它集聚了大量恒星和星雲、星際物質等。銀河係的外形像一個鐵餅,呈旋渦狀結構,直徑大約有10萬光年。它不停地繞銀河係中心旋轉。太陽攜帶太陽係位於距中心約33000多光年處,隨著銀河係中其他天體繞銀心旋轉,速度是250千米/秒。宇宙中像銀河係這樣的天體係統又有無數個,目前最大的望遠鏡觀測到的就大約有10億個,它們被稱為河外星係。比如,仙女座大星係是距我們較近的一個大星係,它的直徑和質量都比銀河係大1倍以上。從照片上可以看到,它由億萬顆恒星組成,呈旋渦狀。從它的外貌就可以想象到我們銀河係是什麼樣子了。目前我們看到的最遠的星係可達150億光年。就是說,我們目前看到的光是它150億年前發來的,而那時我們的地球還沒有誕生呢!可見我們宇宙之大。作為地球主宰的太陽,在這茫茫的宇宙中真是滄海一粟了。

2.太陽的眾“兄弟”

在恒星世界中,太陽的眾兄弟不盡相同。它們質量、顏色不同,體積、密度和發光能力更是相差懸殊。如紅色恒星參宿四,它每秒發出的總輻射能大約是太陽的1萬倍,它的體積也大得驚人,直徑超過了火星的軌道。而這個龐然大物卻非常稀薄,密度隻有水的千分之一。我們稱它為紅超巨星。另一些恒星特點卻和紅巨星相反,比如天狼星的伴星,它光度低(每秒發出的總能暈隻有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體積隻和地球差不多大,表麵溫度很高,發白光,我們稱這類恒星叫白矮星。白矮星的密度可大得驚人,每立方厘米170千克,也就是說火柴盒那樣大小的一塊物質就有2噸重。白矮星已是恒星的老年期了,別看它溫度高,實際上它的核能已經耗盡,是在靠冷卻發光,最終將成為不發光的殘骸。比太陽質量大幾倍的恒星到晚期可能會變成密度更大的中子星,它完全由中子組成,半徑隻有米左右,密度高達每立方厘米1億噸,指甲大的一塊中子星物質就重1億噸,需要用10000艘萬噸輪才能把它運回來。這是目前人類所觀測的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物質之一。

恒星有時也會發生大爆炸。有時一顆原來較暗的星會突然增亮千萬倍以至上億倍,我們叫它新星和超新星。超新星一次爆炸所釋放的能量大約是1040~1046焦耳,相當於整個銀河係發出的光的總和,這是宇宙中多麼激烈的大爆炸啊!這是不少大質量恒星演化到晚期所經曆的一個階段,它幾乎將恒星的全部物質拋出,或拋掉大部分,在中心留下快速旋轉的中子星。拋出的物質成為星雲遺跡。著名的蟹狀星雲就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發時拋出的物質形成的,目前它還以每秒1300千米的速度向外膨脹。這次超新星爆發恰被我國古代觀測記錄下來了,它發生於宋代至和元年。

我們還觀測到一些半星半雲的天體,是恒星狀的亮星雲。一般認為它是處於演化早期的極年輕的天體,是正在形成恒星的原恒星。

我們雖然不能親眼看到一顆恒星從生到死的全過程,但宇宙中形形色色的恒星恰恰反映了恒星的不同年齡階段。這就成為科學家研究恒星起源演化的根據。據此,我們對太陽的生和死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概述了。3.太陽的生和死

太陽誕生於銀河係中的彌漫物質。大約在50億年前,一團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際物質雲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開始收縮。由於收縮,內部溫度和密度逐漸增加。當溫度增高到能發出紅光時,太陽就從胚胎中誕生了,我們叫它原恒星。之後,收縮開始變慢了,這是太陽的童年時代。太陽在這個階段大約經曆5000萬年。

當太陽中心溫度隨著收縮繼續增高到700萬度以上時,氫聚變為氦的核反應就開始了。這時,由於核反應內部產生的壓力頂住了自身引力,太陽停止收縮這是太陽的壯年期。太陽在這一階段經曆時間最長,估計有100億年。太陽現在年齡約50億年,還可以在這階段停留50億年。

50億年後,太陽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