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年來,天文學上的重大發現之一就是不僅確定了太陽的能源,而且也確定了太陽的電磁輻射。太陽跟原子反應堆一樣,產生著高速原子核和電子微粒輻射,它以每秒500千米的高速奔離太陽的表麵,幾天後就能到達地球。它比聲速快100多倍。然而在幾年前,人們對今天發現的這種太陽特性,還是完全陌生的。太陽這顆恒星對我們生存的意義,現在要重新認識。就今天判斷的結論而言,從這個發現中便能得出,太陽對地球來說是生命形成和發育的源泉,因為它向我們提供了無法得到的能量,又是那麼慷慨無私,那麼多。太陽使我們避免了從宇宙深處射來的致命的影響。為了能對此有所了解,首先,我們必須熟悉太陽粒子流或稱之謂“太陽風”,它有著神奇的效應。
長期以來,人們就已知道,任何一種神密莫測的古怪力量都是來自太陽。當彗星接近太陽時,這種力量在一定的場合下就會表現出來。
在很早以前,由於彗星或“掃帚星”的突然出現以及它們的奇特外觀,人們總認為它們是天災人禍的預兆。實際上,它們是一種較小的天體,直徑為幾百千米,最大者為幾千千米,是一些較小的和冰冷物質的碎塊所組成。它們偏心率很大、異常長的橢圓形軌道上繞著太陽運轉。根據對它們軌道的計算,得知有些彗星繞太陽一周需要幾千年。當它們位於離太陽最遠的地方時,與太陽的距離竟可達2~3光年!這一距離已達到太陽係與最近恒星的距離的一半。究竟與最近恒星的距離有多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地球的“宇航員”任何時候都能進人鄰近的太陽係,因此,我們的太陽係與相鄰的太陽係之間存在著一種直接的物質聯係。有時在遠日點,兩相鄰恒星的彗星軌道是相互交叉的。當彗星在近日點時受到行星引力影響,重新發生攝動,軌道變為不規則。因而可以確切地認為,彗星軌道的遠日點是會反複變換的,即一個恒星的彗星可以進人到相鄰恒星的引力範圍,並繞後者旋轉。
假設這種思想進一步發展,並考慮到大多數彗星最後源由於軌道攝動的增強,那麼,彗星就有可能被行星捕獲而致命。它們的平均壽命可能隻有100萬年,最後以“流星”或“隕星”的形式墜落到某顆行星上。由此可以認為,我們的地球不僅有來自太陽係,而且還有來自我們的宇宙近鄰——某個外太陽係上的物質。
這裏,我們對彗星感興趣完全出於另外的理由,就是彗星的指向究竟意味什麼力起作用?
遊散的彗星物質碎塊一般是冷的,由於它們離我們很遠,看不見。這種彗星物質在偏心的軌道上運行,遲早總要運行到太陽附近。當它們運行到太陽附近時,在太陽的影響下,可看到前所未有的驚人壯觀。由於太陽的加熱作用,從固體彗核中逸出氣體。從分光鏡中可以看出,它們氧化碳和氮。這些氣體以每秒1000千米的高速度離開彗核,在太陽光線的照射下開始發光。隻有彗星運行到近日點及其附近時,才能形成引人注目的彗尾。彗尾的長度可達1億千米,甚至2億千米。
很早以前,天文學家就發現,彗尾的指向有一個共同特征:總是背向太陽。現在人們自然相信,彗星後麵總是拖著長長的尾巴,不過這僅僅是從地球上所處環境的角度來推測的。宇宙空間是沒有空氣阻力的,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彗星有長尾巴呢?假如在一般情況下,彗尾的方向從表麵上看是任意的,無規則的,難以預測的。然而彗尾指向實際上是很有規律的,而且每一個彗尾的指向總是背向太陽的。
人們可以看到彗星開始趨近太陽時,即它在軌道上的頭一個位置時,後麵已拖曳一個尾巴。彗星在軌道每個位置上的尾巴指向都是背向太陽的。當彗星越過近日點後,尾巴由原來後麵變為在前麵頂推著。
長期以來,根據這些觀測知道,任何斥力都來自太陽,它使彗尾在宇宙空間像風信旗一樣。不久前,確實還不清楚這一現象是由什麼力引起的。有人認為,它也許是太陽光的壓力效應。計算表明,這種看法似乎有道理。因為閃著強光的彗尾物質,實際上稀薄得令人難以置信。組成彗尾的氣體密度,與現在我們在地球上用最新技術獲得的真空度相同。彗尾所發出的強烈光弧雖然幾乎沒有物體感,但看上去異常實在。當然,也有些科學家一開始就認為,彗星這麵風信旗,是由於太陽向四周發射的高速帶電粒子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