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濟學家的視角來探討‘梅花與牡丹’與中華文化模式,充分體現了文化學者底蘊和嚴謹、博大胸懷和曆史責任。站在曆史、現狀和未來的高度,對‘梅花與牡丹’作了精辟的命題和解答,實現了幾代人將“梅花與牡丹”譽為國花這一美好的夢想。
——前中國人民文聯主席、中國金融教育基金會理事長 初本德
《梅花與牡丹》或可媲美《菊與刀》。
——中信證券副總經理、中國金融40人論壇成員 徐剛博士
麵對即將到來的牡丹時代,如何把梅花精神融入80後的身體裏、血液中,是當前教育麵臨的重大課題。
——教育部綜合司副司長 柯春暉
中華民族的identity是在何種條件下,如何逐步形成的?這種民族性和獨特的身份認知有何種特點?您在姚餘棟先生的這本書中會找到答案。
——中國證券會上市部副主任、中國新供給50論壇成員 周健男
我驚訝作者的才華;我驚訝作者的智慧;我更驚訝作者用梅花與牡丹作為中華文化符號的良苦用心和偉大情懷!
——人民銀行調統司副司長、中國新供給50人論壇成員 徐諾金
把梅花和牡丹,喻作中華文化的象征和特殊符號,反映了作者獨特的人文視角和家國情懷,彰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精神。
——新華社 羅海岩司長
梅花和牡丹精神,流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裏,我們無法剔除。讀懂了這兩種精神,便看清了我們自己、我們所處的社會以及民族的未來。讀餘棟的書,就像他坐在你麵前,娓娓告訴你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存在、我們歸於何處。一本多年未曾讀過的佳作,幫我們認清了自己,堅定了信心,擁有的勇氣。
——中組部 郭強處長
作者試圖以這兩種花卉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以此提高國家文化實力內涵,全文立意高遠,持論允當,表述有力。是值得細細品讀的一本好書。此作凝聚了姚餘棟先生多年的心血,真是功德無量之事,其精神值得讚歎與肯定。
——可祥法師
老子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易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用梅花與牡丹這兩種陰陽相對的意象概括浩如煙海、燦若群星的中華文化模式,正是恰到好處,讓人禁不住一詠三歎。
——中央國債登記公司副總裁 白偉群
中國文化乃至社會的複興必須要有圖騰似的文化標記,以完成從經濟大國到文化大國之路。餘竊以為中國現狀類似歐洲文藝複興前夜的黑暗時刻。我們在不停摸索我們追求的方向,崇尚的精神以及本民族文化的定位。中國作為曆史上唯一沒有斷檔的文明古國在上一世紀並沒有提出自己文化的標誌,提出梅花與牡丹是一個有益的嚐試。
——羅盛谘詢總監 張明磊
牡丹,盛世之外皮;梅花,崛起之風骨。
在自信、自尊的儀態下,是自強、自省的架構。餘棟先生將兩者並列,可謂用心良苦。“中國夢”,自當如此。為此良苦用心,當浮一大白!
——九三學社上海委員會 沈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