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炎黃聯盟崛起。本來中國巨型孤島會演變成歐洲大陸的各個國家,但黃河上遊的關中平原條件優越,在人口壓力下和秦嶺物種多樣性刺激下,努力創新,成就了“牡丹部落”,即炎帝部落。在黃河中下遊恰好有華北平原,由於黃河的泛濫成災,必須艱苦奮鬥,成就了“梅花部落”,即黃帝部落。兩大部落在外界威脅下結成部落聯盟,利用經濟實力強大和後勤保障充足的優勢,打敗了蚩尤部落,炎黃部落聯盟在萬邦中占據壓倒性優勢;梅花與牡丹的解釋之二是梅花部落與牡丹部落的文化結合。國學大師範曾所作《炎黃賦》中稱,“涉彼洪荒,文明肇創;萬代千秋蒙庥,厥功在我炎黃”。
第三階段:黃河水災和多難興邦。生態破壞帶來黃河嚴重泛濫,在治水中磨煉了炎黃部落的品質。梁啟超說“患難困苦,是磨煉人格之最高學府”。隨著人口增加,黃河中下遊生態大量破壞,黃河泥沙堵塞越來越嚴重,開始更加頻繁地泛濫成災;炎黃聯盟的繼承者華夏部落在大禹領導下吃苦耐勞又勇於創新,發明疏導法治水,獲得成功。經過治水,大禹部落紀律嚴明,文化先進,堅忍不拔,進一步加強了在萬邦時代的優勢,達到中國史前時代的統一,即夏酋邦時代。梅花與牡丹的解釋之三是反複無常的黃河泛濫和相應的治水加強了梅花與牡丹精神。
為什麼中華文明能長期延續?與其他古文明相比,中國的生態環境不那麼脆弱,可以容納人口增長帶來的嚴重破壞,但還不至於崩潰,而且還有長江流域的腹地可以退卻。所以,中華文明得以延續至今。曾經屹立在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古城,早已蕩然無存。在8000年前的蘇美爾文明傾覆於曆史長河中,尼羅河畔的金字塔幾乎是古埃及文明光榮存在的唯一證據。
為什麼中華文明能早熟?“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人口增長破壞生態環境,造就“中國的憂傷”,華夏族長期與洪水進行艱苦卓絕的奮鬥,進一步強化了梅花精神;同時華夏族必須勇敢智慧地與洪水作鬥爭,發明文字,儲備糧食,進一步強化了牡丹精神。本是同源的萬邦,在華夏族為首的酋邦時代,實現了中國巨型孤島的第一次統一,進一步融合成為中華民族雛形。人們往往驚訝於商朝的早熟,實際上商朝的文化來自於沒有文字的夏。人們往往低估了無文字時代的人類社會複雜性。盡管還沒有能發明文字,夏文化也是複雜精致的。
我與戴蒙德的觀點基本一致,甚至極端地認為,如果一萬年前,澳洲土著的祖先與中國祖先互換位置,那麼現在澳洲土著可能不但占領了中國巨型孤島,而且不會是若幹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現在的中國人則可能已淪為澳大利亞零星分布的人口。如果一萬年前,歐洲的祖先與中國祖先互換位置,那麼現在歐洲可能仍不會是一個國家,可能是若幹個國家,而現在的中國人不會因為地理環境阻礙,失去先到達美洲大陸的機會。一句話,中華大地造就了中華文化,中華文化造就了中華民族!
人類與大地母親共同創造了人類自身。第一個大事件,即農業革命發生的時候,中國與歐洲是一樣幸福的。但中國比歐洲更幸福,因為中國發生了第二件大事。歐洲大陸沒有連接在一起的兩塊“新月沃地”,造就不出一個經濟規模和人口都遠遠超過其他部落的巨型部落聯盟,所以很難文化統一。直到1萬年後的今天,文化統一仍舊是“歐洲夢”。但中國比歐洲不幸的是這個巨型部落聯盟又陷入“中國的憂傷”中,洪水周期性泛濫成災,中華民族在嬰幼兒時如此苦難深重,在與饑荒反複搏鬥中失去了快樂基因。在與洪水鬥爭中,反而磨煉出中華民族如梅花般堅不可摧的意誌和如牡丹般創新包容的胸懷,並以經濟實力逐步統一了中國巨型孤島。
李約瑟就此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近代科學為什麼是在西歐而不是在中國產生?或者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什麼發生在西歐而不是發生在曾經在科技方麵領先於世界的中國?這個問題後來被稱為“李約瑟難題”。就像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令曆史學界癡迷一樣,“李約瑟難題”似乎也讓各方麵的學者著迷。本文提出一個新的假說:“塔斯馬尼亞島效應”。這是人類文化倒退最突出的例子。在塔斯馬尼亞島上,9個部落4000多名靠狩獵采集為生的土著人與世隔絕地生活了一萬年,意想不到的結果是,他們的文化不僅陷入停滯,而且緩緩地退回到了更簡單的工具和生活方式當中,這是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人口數量和開放來維持現有技術。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可惜沒有洋流帶來充足魚群,發展不出海洋經濟。在西北方向有青藏高原不可逾越的屏障,難以與外界及時溝通交流,基本上與世隔絕,是一個巨型孤島,因此發生“塔斯馬尼亞島效應”,文化停滯不前。無魚群的孤島加上明清時期閉關鎖國的失誤,對意大利文藝複興、西班牙地理大發現和英國爆發的工業革命這三件革命性大事件一無所知,缺乏及時和有效應對,導致中華文明近代的悲愴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