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無魚群的巨型孤島(2)(1 / 3)

與捕魚業相關的造船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可以從幹中學,有增加收益,造成優勢積累。荷蘭極端幸運地臨北海,海水由於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常年不凍,氣候溫和特別適宜鯡魚生長,占有十分豐富的海洋資源,為造船業發展帶來得天獨厚的條件。荷蘭人從鯡魚開始起家:14世紀時,荷蘭人口超過五分之一是從事捕魚業(當時荷蘭人沒超100萬)。1609年,荷蘭獨立之後,荷蘭人的第一大產業是捕撈鯡魚。荷蘭人擁有先進的捕魚船,捕魚效率高,於是刺激造船業發展,造船業發展後又進一步提高了捕魚效率。不久,荷蘭壟斷了北海的鯡魚捕撈業。17世紀初期,荷蘭人甚至到英國海岸附近捕魚。荷蘭依靠捕魚業,迅速積累了大量資本,而後把這些資金投入到造船業,甚至進口木材比英國還便宜。荷蘭人開辟了通往亞洲香料的貿易航線,成為世界上造船業最發達的國家,就是荷蘭成為“海上馬車夫”的奧秘。1650年,荷蘭擁有的商船全球第一。當時世界的商船大約有2萬艘,荷蘭占1.5萬~1.6萬艘。到1670年時,荷蘭擁有的商船噸位是英國的3倍,比英格蘭、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和德意誌擁有噸位的總和還要多。如果沒有工業革命的先發優勢,英國後來是不可能在海上與荷蘭爭霸的。

“塔斯馬尼亞島效應”

以前人們以為,文化隻有逐漸進步,沒有退步之說。但“塔斯馬尼亞島效應”是一隻“黑天鵝”,打破了以前的傳統智慧。最早介紹塔斯馬尼亞人退步的考古學家裏斯·瓊斯(Rhys Jones),他說這是一個“對思維進行慢性扼殺”的案例。

塔斯馬尼亞島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海岸外130英裏,生態多樣,氣候溫暖,是今天著名的世界旅遊勝地。考古學記載,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被稱為人類近代史上最孤立的族群。人類在至少五千年前就抵達了塔斯馬尼亞,當時它還跟澳大利亞本土連在一起。當巴斯海峽在大約1萬年前被海水突然淹沒時,塔斯馬尼亞人和澳大利亞大陸人之間的聯係中斷了。澳大利亞本身就是一個孤獨的大陸,這兩個陸上的人當時都沒有可以渡過巴斯海峽的水運工具。塔斯馬尼亞島上維持著4000多人的人口數量,完全隔絕地待在這個太平洋的小島上,於是造就了“世外桃源”。

公元1800年左右,荷蘭人在前往亞洲途中第一次碰到塔斯馬尼亞土著的時候,發現後者不僅沒有掌握其他大陸人使用的許多技能和工具,還喪失了祖先曾經擁有過的不少技術。考古證據表明,這些工具和技術是被一步步無情遺失的。比如,他們使用的骨製工具先是越變越簡單,到了大約3800年前,就完全被放棄了。沒有骨製針,就不可能把獸皮縫成衣物,所以,哪怕是在寒風凜冽的冬天,塔斯馬尼亞人也近乎****,隻在皮膚上塗些海豹油脂,在肩膀上搭層沙袋鼠皮。塔斯馬尼亞島的自然資源這麼豐富,為什麼這些人不能在1萬年前文明基礎上好好發展文化呢?人類學家發現,越過越倒退的原因很簡單:與世隔絕、人口太少、沒有文化交流,於是隻有文化退步的一個必然結果。

身處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動亂中,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記載了一個“世外桃源”的夢想,“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裏“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無比超然。我們可以想見,即使桃花源還能有下一個無人打擾的一萬年,由於“塔斯馬尼亞島效應”,即使他們不會滅絕,他們的生活也仍然可能退化到原始部落。當年讀到楊過和小龍女的美好結局,可以設想,如果他們倆真的來到一個孤絕之地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即使神仙眷侶的後代,一直隔絕,必然發生“塔斯馬尼亞島效應”,積累的絕世武功也會出現倒退,甚至不如常人了。

“李約瑟難題”新探

中國實際上一個巨大的“塔斯馬尼亞島”。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中,用來解釋中華文化在曾幾何時領先又落後時猜測道,“環境因索還包括:新月沃地的居間的地理位置,控製了把中國和印度與歐洲連接起來的貿易路線,以及中國距離歐亞大陸其他先進的文明國家路途遙遠,使中國實際上成為大陸內的一個巨大的孤島。中國的相對孤立狀態與它先是采用技術後來又排斥技術這種做法有著特別重要的關係,這使人想起了塔斯馬尼亞島和其他島嶼排斥技術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