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附錄一 書評之二(1)(1 / 2)

梅花與牡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銀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 黃格非

北宋大儒張載有四句名言:“為天地立誌,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共同理想。中國是世界幾大文明發源地中唯一發展傳承延續至今的國家,國人在經曆了最近一百多年的東西方文化衝撞之後,隨著國力的強盛逐漸從文化迷茫走向文化自覺和自信。2011年我國就將建設文化強國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文化複興是中國崛起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動力。中華文化的複興和光大、傳承與創新是當代中國知識精英肩負的曆史使命。

姚餘棟博士是一位充滿激情和曆史使命感的學者型官員,他勤奮研究,筆耕不輟,令人欽佩。其《重燃中國夢想》和《梅花與牡丹:中國文化模式》兩本著作分別從經濟和文化的不同視角探討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路,表達了他的拳拳赤子心、殷殷報國情。《梅花與牡丹》這本書獨創性地提出以梅花和牡丹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符號和民族精神的載體,“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他回顧和審視了中華民族的曆史和文化傳統,對中華文化的起源提出了大膽的假設和推論,用“塔斯馬尼亞島效應”解釋了近代中國文化的停滯不前,以“盛世悖論”警示了大國的興衰。

讀完本書,我覺得有三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一、如何認識我們的文化。“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不同時代對曆史和文化的認識一定帶著當代的精神和新的視野。今天我們更需要從文化複興的高度和國際視野來重新審視我們的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通過形象化符號化的表達,使其易學易誦易傳播,是認識和傳播中國文化的捷徑。本書對此做出了有益的嚐試,梅花和牡丹作為中國文化精神的形象化體現,有助於更好地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梅花精神和牡丹精神在不同的時代均有典型的代表,如唐代的兩大書法家柳公權、顏真卿,兩大詩人杜甫、李白,宋朝兩大詞人李清照、蘇軾等。

二、如何傳承我們的文化,哪些是需要我們傳承的文化基因。中國文化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數次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以前如佛教的衝擊、遊牧民族的衝擊,都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被漢文化的主流文化吸收和包容,形成儒釋道以及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而近代以來西方工業文明對中國農耕文化的衝擊則是最為嚴峻的一次,中國幾代知識分子上下求索如何處理兩種文化的衝突,如何“揚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種文化困境也體現在製度設計上。製度的基礎和靈魂是文化價值觀體係,而我們傳承什麼樣的文化決定了我們將來選擇什麼樣的製度方向。100多來中國的仁人誌士一直在進行這方麵的探索,未來改革的目標仍是希望能找到一種大家都能認同的完美製度。改革開放的今天,中國文化也在重塑之中,文化傳承也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書提出的梅花精神和牡丹精神就是我們需要傳承的重要內容。

三、如何創新中國文化使其發揚光大。今天的中國處於全球化、網絡化的環境中,是一個富有活力、經濟繁榮、文化交融的時代,各種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紛紛出現。隻有通過文化創新,中國才能為世界文明做出新的貢獻,才能無愧於世界文明大國和這個偉大的時代。隨著西方文明正在走過其巔峰時代,也需要新的主流文化來推動世界的進步。英國的湯因比和日本的池田大作曾預測,21世紀要避免世界性的危機和混亂,就必須弘揚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的複興已關乎全人類的未來。在這樣的曆史背景和國際環境下,更要堅持梅花和牡丹精神,積極促進中國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閱讀本書有助於更好地在國人中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喚起國人的文化自信和年輕一代的曆史責任感。今天我們要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既需要梅花精神的勤勉堅毅也需要牡丹精神的包容創新。我們也需要用這兩種精神來重塑國人,隻有有精神、有信仰、有文化的中國人才能成就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吸引更多有識之士關心、研究、傳承並創新中國文化,共同創造中華文明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