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老梁家(1 / 2)

第十三章老梁家

老梁家一年到頭,每日吃三頓,中午飯和晚飯,都是吃幹,早晨吃稀,農忙的時候除外。

前幾日搶收棉花杆子,是件很耗費力氣的事,所以那幾日早上,孫氏都是大鍋燒飯,小鍋炒菜。

這兩日閑了些,又恢複了原狀。

錦曦的早飯,是孫氏端到屋裏來吃的。

一隻麥子粑,估摸著是早幾天做好的,煎的兩麵起了黑殼。捏在手裏硬邦邦的,掰開一點,氣味有點發酸,嚼起來,幹裂粗糙。

還好有一小碗稀得可以照人的野菜粥配著,錦曦將掰開的麥子粑泡在粥裏,就這樣沾著吃,一口口,吃進肚裏,隻有多吃,她久病傷及的元氣,才會快些恢複。

在這樣的鄉下,想要生活的好,有副健康的身體很重要。

早飯後,錦曦也不躺了,讓錦柔帶著,在老梁家屋前屋後走走轉轉。

這裏的屋舍結構,類似於古徽州的建築風格。村裏房屋走勢都是坐北朝南,一排排一戶戶,坐落有致。放眼望去,皆一色的青瓦白牆,簷壁層層疊疊。

這一帶,堂屋的正大門喚作絞門,老梁家絞門大開,正對著外麵的青石板路麵。

因為月底老梁家長孫定親,這會子,屋裏屋外,所有的門搭上,幾乎都貼了紅色的剪紙,是喜鵲登枝的圖案。

屋裏的結構,無論是屋頂的梁檁,還是頂柱,門窗,都是用榆木打製而成。

榆諧音餘,有餘糧萬擔之意,莊戶人家喜歡這樣的好彩頭。

堂屋深長,兩側皆有廂房,堂屋正中間開了一口方形天井。

這種屋舍結構,錦曦並不陌生,上一世,她的故鄉就在徽州那一帶,舅公家保存完整的老宅子裏,就有一口這樣的天井。

天井裏有排水渠道,四麵有洗漱的磨石。

雨雪封門的時候,不用去外麵,在家裏天井裏就可以洗衣洗菜。

天井的作用,還將深長的屋子分為裏外兩進。

老梁家天井前麵,挨著絞門那一進,外堂屋基本不作用,隻當做穿堂和過道使,偶爾堆放些農具啥的。

左右各兩間屋子,大房梁俞駒他們夫婦,帶著四個兒子,恰好住的滿滿當當。

天井後麵那進,同樣的結構和房屋數量,住的是二房的人,還有尚未成親的梁愈洲。

裏堂屋裏,中間掛著中堂,兩邊還書有對聯,應該有些年頭了,紙張邊角被從屋頂潺出的雨水浸潤,有些泛黃脫落。

錦曦興趣不在那中堂和對聯上,她的目光,移到另一物事上。

那是一座神龕,供奉著老梁家的幾位祖宗牌位,神龕兩側,貼著一些黃紙,上麵鐫寫的密密麻麻。

錦曦粗略看了下,大致的內容應該是記載著,梁姓這一族的發祥地,以及先祖們的嘉行懿德。神龕旁還以梁姓,題了對聯為證。

錦曦詫異,老梁家雖是普通的莊戶人家,但家裏不僅掛了中堂,還供奉這些個,原來老梁頭祖上是安定梁氏的旁支,族裏出過有名望的人!

封建時候有名望的家族,都喜好弄這些個,以此數典祭祖,不忘故土、祖根,並以此為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