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成了精的尼姑(1 / 3)

第一百八十一章 成了精的尼姑

“我問你,回頭可否有空閑?頭回你不跟我這提及,說想在縣城給謀個早點鋪位來著麼?我打聽到有一處地方位置,價位,跟你的要求像符,你回頭若得空,我去清明庵接你,順路帶你過去瞧瞧看!”

哦……錦曦想起來了,沒錯,她上回跟文鼎一道來望海縣城探望芝蘭堂的嚴掌櫃時,兩人在縣衙大牢斜對麵的路邊攤喝冰鎮綠豆沙的時候,曾無意間提及過,想在縣城謀個差不多的小鋪麵,想把千裏香擴展到縣城來,畢竟一座長橋鎮極其下麵輻射的村落顧客有限,還是縣城大地方,人口多,更有市場發展前景。

錦曦想了想,看向梁愈忠,梁愈忠如今在做買賣這塊是完完全全仰仗錦曦拿主意,道:“曦兒,你自個決定啊,家裏別擔心,該怎麼忙活正事就怎麼忙活!”

錦曦點點頭,對文鼎道:“文大哥你不是要趕去林祥鎮辦事麼?”

“無妨,一點小事,去去就回,我們是快馬,抄小路最多一個半時辰。”文鼎道,看了眼天色尚早,跟錦曦道:“那我倆就這麼約定了,回頭等你們燒完香還完願,你們就在清明庵堂那等我,等到了縣城,讓嘎婆他們先回去,我陪你看望了鋪子,你再隨我一道回長橋鎮!如何?”

錦曦沒有什麼反對意見,做事就要雷厲風行,自然點頭道好。

文鼎又對梁愈忠道:“梁三叔,你覺著怎樣?”

梁愈忠還能覺著怎樣,自然是一百個歡喜和放心了,約好後,錦曦上了牛車,文鼎上了馬,一行人快馬加鞭揚塵而去,梁愈忠他們的牛車和馬車,也在前麵的岔口拐了個彎,朝北麵的那而去。

錦曦坐在牛車上,遠遠望著路的前方入眼的,是一大片連綿起伏的山巒,不禁疑惑道:“爹,你不說清明庵堂是在一座孤山腳下嗎?”

梁愈忠哈哈一笑,用手裏的鞭子指向前麵起伏的山巒,道:“瞧見最北麵那座稍矮一些的山頭沒?那就叫孤山。”

錦曦恍然,敢情孤山是個名兒啊!

果真,牛車再往前行去,到了孤山腳下,錦曦跳下車,抬頭望向前麵山坡上那茂盛的楓樹,遠遠望去,在秋日的風中搖曳,青的,黃的,半青半黃的,以及由黃到紅過度的,還有完完全全火紅色的楓葉,組合成一幅色彩紛呈的畫卷映入眼簾,而那隱在畫卷深處的,那一抹紅瓦黃牆和廊角飛簷,就是清明庵。

為了表示信徒的虔誠之心,但凡善男信女到了這孤山腳下,皆會走下車轎,亦步亦趨進庵,於是,天長日久,這孤山腳下便多出了幾項營生,路兩旁多出了些帶頂棚的攤位,有專門給人看守牛車馬車等交通工具的,也有供轎夫和香客落腳喝茶的,還有一些專賣蠟燭香紙鞭炮以及蓮花燈的。

孫老太在錦柔的攙扶下也下了馬車,孫玉霞和錦柔一左一右攙扶著她,孫二虎和梁愈忠兩人拎東西,錦曦和金氏跟在後麵。

早在家中的時候,錦曦便從孫老太和孫氏的談話中,經常聽到關於清明庵的訊息,早上在村口的池塘邊漿洗,也能時常聽到村裏的婦人說起清明庵如何如何靈驗。

現任主持是慈雲師太,慈雲師太為人極其低調,除非特殊的日子才會在香客麵前現身,其餘時段都在自己的禪房中參禪誦經。所以,庵堂裏的一切日常事宜,如教導弟子們學習經文,打坐,誦經以及勞作和化緣茲事,皆由慈雲的師妹普雲師太掌管。

方才這一路而來,路上也遇上了一些往這個方向趕路,類似上香的香客。錦曦跟在眾人身後,一邊聽著眾人的說話,一邊拾步而上,很快就穿過了那片楓樹林子,來到了座落在楓樹林子後的清明庵前。

錦曦微微眯眼,打量著麵前的這座庵堂。庵堂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紅瓦黃牆,應該是有些年頭,那牆身上的黃漆早已褪去了當初的明亮,庵堂的朱紅色拱形大門,也是紅漆剝落,門上有銅質的獅頭把鎖下麵墜著厚重的鎖環。

這個時候庵堂裏的尼姑們剛剛做完早課,庵堂的大門朝兩邊敞開著,正門口擺著兩隻半人高的白獅子石像,獅身日曬雨淋,好多地方的棱角也有些脫落。錦曦眯了眯眼,目中閃過一絲思惑。

錦曦一行算是夠早,但已經有陸陸續續的香客趕在她們前麵進了庵堂,從那些人的穿衣打扮來看,差不多都是附近一帶的鄉下村婦,那些人中有年紀大些的老嫗,也有包著頭巾的少婦,有的還牽著孩子,挎著農家常用的篾竹籃子,裏麵裝著香紙之類的東西,有的還拎著菜籽油。

應該也是過來還願添香油的信徒吧,錦曦暗想,扶著孫老太隨在那些人後陸續進了庵堂裏麵。

踏進庵堂後,首先看到的是一大片整齊的花圃和菜畦,這個時候菊花開的正好,庵內清雅宜人。菜畦一片接著一片,打理的很好,種著這個季節應景的菜,兩個穿著灰色紗衣的小尼姑正在菜畦裏給蘿卜菜澆水,看得出這些尼姑們閑暇時勞作的很用心思。

通常這類庵堂的經濟來源,有幾個部分,一是善男信女的香火錢和做法事的所得,二是出外化緣,這其三應是自給自足,眼前的這些菜畦應就是農禪並作的典型。

孫老太先是帶著大家徑直去尋送子觀音堂,老遠便瞧見先前在他們前麵進庵的那一撥婦人們都等在觀音堂外麵,孫老太瞧見人太多,便主動提出先領大家夥去庵堂裏麵轉一圈再回來。

一行人繼續往裏麵行去,庵堂的布局一一呈現眼前,跟所有寺院的格局無異,不過因為占地麵積不是很大,所以一切好像都是在寺院的基礎來來了個微縮版,卻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以中軸線上依次為彌勒殿,大雄寶殿,大徹堂,大雄寶殿前方,坐著一座八角大爐鼎,周圍插著點燃的紅燭,爐鼎裏麵焚著滾滾濃香,還有人往裏麵燒紙。

東西兩側為附屬建築,東側有客堂,大悲殿,為望海縣城所有善男信女和老嫗媳婦們所信奉的送子觀音也座落在東側的千佛堂內。西側是齋堂,寮房。

“從這一直往最裏麵去,還有一座小藏經樓,藏經樓後麵有一座四合小院,住的是清明庵裏的眾弟子們。”孫老太道,她以前隨著孫家溝的村婦們來過這清明庵兩趟,前麵後院都參觀過,便歡喜的給錦曦做起了介紹。

錦曦和孫玉霞一左一右攙扶著孫老太,含笑聽著不時點點頭。

“娘,我看咱也轉了個差不多,這會子觀音堂那邊該清閑了些吧?要不咱再過去瞧瞧?”孫玉霞提議,孫老太點頭,於是,大家便折了回來又朝東側那邊的觀音堂而去。

這回,先前那些等在門口的人少了些,孫老太帶著大家夥擠了進去,觀音堂不大,兩開的門,裏外兩間。

外麵的那間煙熏火燎,上座供奉著一座千手觀音像,座下放著幾排的蒲團,幾乎每一隻蒲團上都跪著人,有的在求簽,有的發禱告,有的在念念有詞,有的在磕頭。佛座左下首跪著一個十幾歲的小尼姑,穿青色粗布素衣,手裏的木魚一下下敲擊著麵前的木魚。裏間那屋裏,供著一座千手觀音佛像,挨著牆壁是一副雕花靠背木椅,旁邊的小矮桌上的小爐鼎裏,插著檀香。

椅子上墊著蒲團,蒲團上盤膝坐著一個白胖的老尼姑,穿著海青襖,脖頸上掛著佛珠,好像是在那參禪打坐的樣子,手指間纏繞著一串佛珠,正撥弄著,微微閉著眼,口裏咿咿呀呀的念念有詞。

錦曦留意到那個白胖老尼有點意思,當錦曦他們進來的時候,那老尼原本閉著的眼睛睜開一條細縫,目光在孫老太和孫玉霞幾人身上一掃而過,然後,便落在孫玉霞拎著的篾竹籃子上,多停留了幾秒,隨即便錯開重新閉上,薄薄的嘴角一開一合。

Tip:收藏+分享重生田園地主婆,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