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韋爾斯利·威靈頓,著名的軍事統帥和強硬派政治家,素有“鐵公爵”之稱。1769年4月14日,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貴族世家。幼年在英國伊植公學讀書,因成績不佳,被送到法國昂熱軍事學院學習。1787年從該校畢業後,加入英軍服役,並通過各種關係當上了愛爾蘭總督的副官。1793年,又花重金買到了一個陸軍中校軍銜。1794年參加了英國對法蘭西共和國的戰爭,並在弗蘭德斯戰役中初露頭角。1796—1805年,英國發動征服印度王公部隊的第四次殖民戰爭,威靈頓是這場罪惡戰爭的積極參加者。他曾在1799年5月4日,指揮部隊用大炮轟開南印度邁索爾王國的首都——色林卡帕坦,殘酷地殺害了鐵普蘇丹,並將這座繁華的城市洗劫一空。由於威靈頓的勝利,他成為英國統治邁索爾王國的軍事長官,也成為英國繼續侵略印度馬拉塔、古塔克、巴拉索爾以及瓦德河西岸地區的主要指揮者。1805年,因在印度作戰有功,被英國政府授予少將軍銜,並委任為愛爾蘭事務大臣。從此便成為英國軍政界的一個重要角色。
1808—1813年,威靈頓作為英國派遣軍的統帥,直接參加並指揮了著名的伊比利亞半島戰爭。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軍事活動之一。在這次戰爭中,他靈活地運用防禦戰術,多次主動地撤退和適時地進攻,成功地挫敗了數量占絕對優勢的法軍,迫使拿破侖一世在1814年4月宣布退位。這次輝煌的勝利不僅為威靈頓贏得了“公爵”的封號和陸軍元帥的軍銜,也使他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以靈活防禦、機動作戰、保存實力為基礎的軍事謀略思想。這套思想為他在1815年滑鐵盧戰役中徹底打垮拿破侖一世奠定了基礎。這場戰爭的大體經過是這樣的:
1807年11月,拿破侖一世在同西班牙簽訂共同瓜分葡萄牙的密約之後,借口葡萄牙不執行對英國的大陸封鎖政策而派遣軍隊入侵葡萄牙,並在次年3月,進軍西班牙的馬德裏,立約瑟夫(國王的哥哥)為西班牙國王。拿破侖的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激起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民的強烈不滿,因而展開了反對法國占領、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英國政府則從自身利益出發,支持並參加了這場鬥爭。
1808年8月,威靈頓率領英軍一萬多人從葡萄牙登陸,在維米耶羅之戰中擊敗法軍。但就在他準備乘勝追擊的時候,由於英國政府內部對法求和的思想占了上風,皇家近衛軍派人奪去了威靈頓的指揮權,並迫使他在同法國簽訂的辛特拉協定上簽字。根據這一協定,法國將放棄占領葡萄牙,威靈頓將軍的部隊也必須全部遣送回國。這就給法軍留下了卷土重來的機會。這一協定的簽訂使英國蒙受了不應有的損失,在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於是,在1809年4月,威靈頓再一次被派往葡萄牙,指揮英、葡、西聯軍,繼續對法作戰。這一次,由於他的胞兄、著名強硬派外交官韋爾斯利出任了英國外交大臣,使威靈頓的作戰有了基本保障。
返回葡萄牙之後,威靈頓指揮英軍攻下了波爾圖,並追擊法軍直到西班牙。就在這時,威靈頓從情報部門了解到拿破侖已在奧地利取得勝利,並預感到拿破侖可能會掉轉過頭來全力對付自己。為了避其鋒芒,他主動命令英軍從西班牙撤回葡萄牙境內,並在裏斯本西北構築了一條長達40公裏的“托裏什——韋德拉什防線”,開始了他靈活防禦的第一步。這樣,當一直尾隨英軍的馬塞納軍到達裏斯本時,便發現這條防線是堅不可摧的,如果強行進攻,很可能陷入英軍的包圍之中。於是,他們隻好往回撤退,力圖休整部隊,然後尋機強攻。但威靈頓卻沒有固守防線,坐等法軍休整。而是利用法軍立足未穩又急於撤退的有利時機,指揮英軍迅速出擊,打了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使法軍一潰千裏,直退到西班牙的布爾戈斯才穩住陣腳。為了避免強攻布爾戈斯城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威靈頓再一次主動把部隊撤回葡萄牙境內休整,並積極地同西、葡聯軍協調關係,謀求他們的配合,從而保存英軍實力,以便以逸待勞。此後,經過將近四年的反複較量,由於威靈頓始終注意保存實力,並多次主動撤出戰場,從而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糾纏和消耗,保證了最後決戰的勝利。1813年夏天,威靈頓率領英、西、葡聯軍攻下了維多利亞城,使法軍喪失了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主動權,加速了歐洲聯軍反法戰爭的進程,最終迫使拿破侖一世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