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1章 柳宗元被貶(1 / 2)

柳宗元是我國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和進步的思想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餘七人為唐代韓愈、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他生在“安史之亂”以後,經曆了唐代從鼎盛走向衰落的動蕩時期。柳宗元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他本人生長在首都長安。他父親柳鎮是一個中下層官吏,為人正直,富有學識的,曾經屢次抨擊權貴,因而遭貶,但不屈服,還創作一些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堅強意誌。母親盧氏,既慈愛又富有文化素養。這樣的家庭環境,對柳宗元性格的形成和學業的成長有相當的影響。

柳宗元從小就勤奮好學,聰明過人。4歲時就能熟讀10餘篇古辭賦,十二、三歲時,隨父到過湖北、湖南、江西一帶,目睹了安史之亂平定後仍然動蕩、混亂的社會局麵,使年少的柳宗元擴大了眼界,增長了閱曆。13歲時他就在文壇上頗有一點名聲了。這年八月,一個叛亂的軍閥李懷光被政府討平,有個姓崔做中丞官的請柳宗元代寫了一篇向皇帝祝賀的奏表,題目叫《為崔中丞賀平李懷光表》。這是流傳至今他寫作時間最早的文章,雖然有很大一部分已經殘缺,但仍可以看出他相當老練的文筆和反對軍閥割據、熱望國家統一的思想。柳宗元在青少年時期已樹立起宏偉的誌願:“始仆之誌學也,甚自尊大,頗慕古之大有為者。”(《答貢土元瑾論仕進書》)表示要學習古代有作為的人和優秀的思想,並使它發揚光大,照耀後世。後來的曆史證明,柳宗元正是沿著這樣的目標在積極努力。

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月,21歲的柳宗元在長安考取了進士。在唐朝,知識分子把考取進士不僅看作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而且也是做官晉升最體麵的階梯。因而,不少人在考試前到處奔走門路,請托人情,以達到獲取進士的目的。柳宗元卻是憑著他自己的才學考取的。當德宗皇帝知道柳宗元就是曾向權貴作鬥爭的柳鎮的兒子時,也說:“我知道柳鎮不會為他兒子考試去求人情的。”因此,柳宗元的考取進士,特別引起人們重視,受到一致讚揚。

過了5年,柳宗元26歲,又考取了博學宏詞科,先後擔任秘書省校書郎,集賢殿書院正學、藍田縣尉、監察禦史裏行等職。監察禦史的任務是監督檢查王朝官吏的工作,裏行相當於見習的意思。在這五、六年裏,他大部分時間是在中央朝廷工作,雖然官職不高,年紀很輕,但積極地投入了當時政治和文學領域的活動。他經常參加各種辯論,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他的政治見解與當時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韋執誼等人很接近,再加上他希望在政治上建立一番功業,於是就加入了以王叔文為首的主張革新的政治集團,並成為其中的重要成員。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誦繼位,這就是順宗。革新派王叔文、王傾、韋執誼上台執政,柳宗元被提升為禮部員外郎,他們集團中其他人物,如劉禹錫、韓泰等,都擔任了朝廷要職。他們在短短五、六個月內就積極而迅速地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如懲辦李實等貪官汙吏;禁止宦官強奪民間財物,廢掉“宮市”和五坊小兒等擾民弊政;釋放宮女、女樂900餘人;取消名為“進奉”的額外稅收,豁免百姓曆年積欠的賦稅50餘萬貫,頒令重新起用被保守派排斥的陸贄、陽城等人;拒絕四川軍閥韋皋擴大地盤的無理要求;計劃派遣老將軍範希朝和革新集團重要成員韓泰奪取掌握在宦官手中的兵權等,這些改革措施是為消除積弊。加強集權統一,在曆史上具有進步意義。後來,由於這些改革措施觸犯了大官僚、宦官、藩鎮軍閥的利益,遭到他們的聯合反對。他們逼迫順宗退位,扶植憲宗上台,接著大肆迫害革新集團。王叔文被殺,王伾被貶後不久病死,柳宗元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後又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司馬。同時被貶為遠州司馬的還有:劉禹錫為朗州司馬,韋執誼為崖州司馬,韓泰為虔州司馬,陳諫為台州司馬,韓曄為饒州司馬,淩淮為連州司馬,程異為郴州司馬。曆史上稱此為“二王八司馬事件”,這樣永貞革新曆時180多天就告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