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工作中的智慧(2)(1 / 3)

“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設計長遠目標;從實際出發,製定長遠的計劃,一日一日地逐步去執行,才能達到理想。”這就是克拉博士給劄幌農校的臨別贈言,真是語重心長。

蕭伯納說:“人生真正的快樂,在於你自認有一個偉大的生活目標。”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區分為五個層次,依次為:生理的需求(饑餓、性欲等基本需求)、安全的需求(免於恐懼、工作保障等)、社會的需求(親情、愛情、友情)、自尊的需求(受他人的認可與尊敬)、自我實現的需求(立功、立德、立言)。

如果把這五項需求與“為何而工作”相互對照的話,“為生活而工作者”滿足了生理與安全的需求;“為工作而工作者”滿足了社會與自尊的需求;“為理想而工作者”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

有一則真實的故事。

巴黎艾菲爾鐵塔當年在打地基之時,有一位報社的記者去訪問打地基的工人,想知道他們對此項工作的看法。

第一名工人說:“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幹一天算一天啦!我每天下班後,希望有一杯老酒喝喝,就心滿意足了。”這名工人神態懶散,對興建鐵塔似乎沒什麼興趣,是個典型的“為生活而工作者”。

記者走了幾步,碰到另一名忙碌的工人,也問他相同的問題。

工人擦擦汗回答說:“我一家五口就靠這份收入,所以我必須努力地工作,以養家糊口。而且,我知道勤奮工作必獲上級的賞識,希望不久之後就會升級加薪。”這是個“為工作而工作者”。

記者走到另一邊,遇見一名若有所思的工人,又問他同樣的問題。

工人昂首回答說:“我正在興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鐵塔,這件工程完工之後,全世界的人都將慕名來參觀。能夠參予這一件偉大的工程,我覺得很榮幸,而且我的家人也以我為榮。”這是“為理想而工作”的典範。

三個領相同薪水、做相同工作的人,對“工作”的看法差異如此之大,其原因就在人生觀迥異罷了。

那麼,請問你是“為生活而工作”、“為工作而工作”,還是“為理想而工作”的人呢?

又有一則小故事。

有一個工頭叫工人拿一支圓鍬,挖了一個深洞後,工頭要工人爬出來,到別處挖另一個洞。當工人挖到某一深度後,工頭進洞檢視一番,不滿意地搖搖頭,要工人再到他處又挖一個洞。

如此,周而複始,挖到第五個洞時,工人忍不住了,他生氣地丟下圓鍬說:“挖!挖!挖!到底在挖什麼呀!我不幹了。”

工頭訝異地說:“你急什麼呢!我一直在找水管的破裂處啊!”

工人的臉色緩和下來說:“原來如此,你何不早說呢!”他拿起圓鍬,繼續地工作。

對啊!工頭何不在一開始,就把挖洞的目標告訴工人呢?做任何事,首要之事就是——目標要明確。

一個人若想走上成功之路,首先必須確立目標,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白的道理。

目標一經確立之後,就要心無旁騖,集中全部的精力,勇往直前。

有一位父親帶著三個孩子,到沙漠上去獵殺駱駝。他們到達了目的地。

父親問老大:“你看到什麼呢?”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獵槍、駱駝,以及一望無際的沙漠。”父親搖頭說:“不對。”

父親以相同的問題問老二。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獵槍、駱駝,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父親又搖頭說:“不對。”

父親又以相同的問題問老三。老三回答:“我隻看到駱駝。”父親高興地點頭說:“答對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目標確立之後,就必須心無旁騖,集中全部的精力,注視目標,並朝目標勇往直前,這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日本有句俗話說:“再冷的石頭,坐上三年也會焐暖。”這兩句話主要在勉勵我們,至少要三年咬定一個目標不放,全力以赴,才會有成。

可目前有許多年輕人,胸懷大誌,自信滿滿,也勤奮努力,但稍遇挫折就放棄了,這是十分可惜的。

愛迪生說過,全世界的失敗,有75%隻要繼續下去,原都可成功;成功最大的阻礙,就在放棄。

所以,不論就業或創業,在選定一個目標之後,萬萬不可操之過急,必須愈挫愈奮,咬住不放,一定會成功。人生就像爬階梯一樣,必須一步一階,絲毫取巧不得;隻要一步一階,終必抵達山頂。

集中全部精力去做一件事

許多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強者法則:明智的人最懂得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惟有如此方能在一處挖出井水來;明智的人也善於依靠不屈不撓的意誌、百折不回的決心以及持之以恒的忍耐力,努力在各種的生存競爭中去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