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豐姿多彩的魚類家族(2)(2 / 3)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在中國浙江的嘉興和杭州兩地

金魚屬鯉科魚類,是野生鯽魚的彩色變種。野生鯽魚的體色為銀灰色,背麵較深,腹麵較淺,身體呈紡錘形,流線型的雙側使其能在水中快速遊動。然而,經人工培育後,魚體逐漸變成短圓形,垂直而堅挺的尾鰭逐漸變成漸長、傾斜麵的雙尾。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金魚,與其祖先在外形上是有很大區別的。

中國是金魚的故鄉。早在晉朝時,史書上就有紅色鯽魚的觀賞記錄。繁衍至今,人們又培育出許多怪異、奇特、逗趣的品種。

美麗的金魚依頭部、身體、尾鰭以及有無背鰭等特征被劃分為五大品係,分別是龍種金魚、龍背種金魚、文種金魚、草種金魚和蛋種金魚。

龍種金魚又名“龍眼”、“龍睛”、“凸眼”等,外形與文種金魚相似,不同之處是龍種金魚的眼球突出於眼眶外。自古以來人們就視龍種金魚為正宗,有50多個品種,名貴品種有鳳尾龍睛、喜鵲龍睛、瑪瑙眼、黑龍睛、葡萄眼、燈泡眼等。

龍背種金魚為新近分出的品種,外形與蛋種金魚相似,不同之處是龍背種金魚眼球突出於眼眶外,名貴品種有朝天龍、龍背、龍背燈泡眼、虎頭龍背燈泡眼、蛤蟆頭等。

文種金魚一般身體較短,各鰭較長,背鰭、尾鰭分叉為四,眼球平直不突出,從上俯視,魚體猶如“文”字,故而得名,名貴品種有珍珠、鶴頂紅、虎頭等。

草種金魚又稱“金鯽種”,是金魚的祖先,外形似鯽魚,身體扁平呈紡錘形,背鰭正常。

蛋種金魚,外形與鯽魚有較大差異,體短而肥,圓似鴨蛋,眼球不突出,背部平直無背鰭,名貴品種有鳳蛋、紅蛋、水泡眼、絨球蛋、獅子頭等。

金魚的五大品係又各分為若幹類型,品種的優劣也有一定的評判標準。雖然不同種類金魚的評判標準不一樣,但總體來看,金魚的鰭和顏色是重要依據。在鰭方麵,胸鰭、腹鰭、臀鰭、尾鰭都講究對稱,以鰭大而薄,似蟬翼的為好。在色澤方麵,紅色魚要從頭至尾全身紅似火;黑色魚要烏黑泛光,永不褪色;紫色魚要色澤深紫,體色穩定;五花魚要藍色為底,五花齊全;鶴頂紅要全身銀白,頭頂肉瘤端正鮮紅;玉印頂要全身鮮紅,頭頂肉瘤呈銀白色且端正如玉石鑲嵌。

金魚之所以有這麼多品種,是和近千年來勞動人民的精心選育分不開的。據傳,金色鯽魚發現於晉朝,而被正式作為觀賞魚則是在南宋早期。至明朝出現盆、缸養魚的方法後,飼養金魚才得以普及,並進入了盆養家化的階段。到了清朝,人們已開始有意識地選種培育,並最終培育出今天多姿多彩的金魚品種。

為什麼普通鯽魚會變成美麗的金魚呢?原來,家化是形成金魚品種的決定因素。盆養以後,生存競爭的現象消失了,水質、營養、飼養方法等因人因地而異,促使金魚發生變異,如體型、鰭、鱗片色素的細胞等都發生了不同形式與不同程度的改變。飼養者再精心加以培育,就逐步培育出許多不同的品種。

據報道,歐美各國人民也十分喜愛金魚。現在歐美各國飼養的金魚,最初都是由中國傳入的。

雌雄同體——石斑魚

中文名:石斑魚

英文名;managuacichlid

別稱:石斑、鱠魚、過魚

分布區域: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

石斑魚體呈橢圓形,側扁而粗壯。頭大,吻短而鈍圓。口大,上、下兩頜側齒尖細,可向內倒伏。身體表麵覆蓋有細小的櫛鱗。背鰭強大,尾鰭呈截形、圓形或凹形。體色可隨環境變化而變化。成魚體長通常為20—30厘米。

石斑魚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約有100餘種。分布在中國海區的約有36種,以南海最多,約35種,東海10餘種,黃海僅1種。

石斑魚為近海暖水性底棲魚類,一般生活在水深40~50米的海域。多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地帶、海底洞穴及珊瑚礁水域。一般不結成大群,活動範圍較小,不作長距離洄遊,但棲息的水層會隨水溫的變化而升降。春夏兩季棲息於近岸水域水深10~30米處,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兩季當水溫下降時,會向較深的水域移動。白天上遊,夜間下沉。

石斑魚屬凶猛的肉食性魚類,通常以突襲的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和頭足類,但在營養條件惡劣時,它們也會以石蓴等藻類為食。風平浪靜時,常在其洞穴附近覓食,一遇大風大浪就會鑽進洞內。

不同種類的石斑魚,生長速度也不一樣。但從總體上看,它們的生長速度很快。外部環境的溫度、鹽度及餌料對石斑魚的生長都有顯著的影響。此外,石斑魚的生長還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其生長時間與體長或體重的關係近似“s”形曲線,即在魚苗和幼魚期生長較慢,隨後為快速生長階段,以後又緩慢生長。因此,在人工養殖中,要充分利用快速生長階段,強化養殖,然後適時捕撈上市,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