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螺螺體呈倒錐形,螺頂較平,中央伸出一個較小的螺塔。因貝殼前方尖瘦而後端粗大,形狀跟芋頭很像,所以叫芋螺。
芋螺是岩礁岸邊常見的貝類,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著華麗而細膩的斑紋,圖案別致美麗,各不相同,具有很強的觀賞和裝飾效果,深受貝類收藏者的垂青。
不過,芋螺身懷劇毒,不知情者,往往會受到它們的傷害。芋螺的毒屬蛋白質毒,與毒蛇的毒相似。被咬傷中毒則會紅腫刺痛,經常出現的症狀是灼燒感及麻木,接著逐漸蔓延全身,使得四肢無力,肌肉麻痹,意識幻散,漸漸昏厥,而最後的死亡導因是心肌無力。
螺體呈倒錐形且極其的堅實,是所有的芋螺的一個共同特點。芋螺殼有的重有的輕;有的殼頂扁平,有的有一個伸出的螺塔部;有的殼表麵平滑,有的有螺旋狀裝飾。許多芋螺都有一個小而窄的角質口蓋。殼皮或者薄如絲,或者厚而粗。
芋螺屬於食肉性動物,其主要食物是其他軟體動物、蠕蟲及小魚等。捕獲到獵物後,芋螺往往會利用矢狀齒將毒液注入獵物身體,使其昏厥,然後再美美地享用戰利品。還好,芋螺的齒舌每使用一次,就會斷一次,須經一段時間才會再長出來。
芋螺種類繁多,全世界的芋螺約有400種,根據螺塔形狀和斑紋的不同,可將芋螺分成將軍芋螺、黑星芋螺、鬼怪芋螺、陽光芋螺、高貴芋螺、蝴蝶芋螺,等等。
將軍芋螺一般生活在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沿岸的近海中。將軍芋螺的殼十分厚重,螺塔部短小,側麵有凹陷,殼頂尖銳,後期螺層上有溝槽。將軍芋螺的體形很大,側麵幾乎平直,肩部微圓。將軍芋螺的色彩及花紋多變,通常呈淺褐色和深褐色,有3條白色的螺帶,每條螺帶上都有褐色條紋或者塊斑;它的殼口呈白色。
蝴蝶芋螺是世界上最大的芋螺,已經發現的最大的蝴蝶芋螺標本體長超過了20厘米。蝴蝶芋螺的殼也十分厚重,它螺塔一般都很低,肩部圓,體層側麵有的直有的微曲。蝴蝶芋螺的螺塔上沒有任何螺旋裝飾,知識螺塔的頂部兩側微微凹進。成年蝴蝶芋螺貝殼的殼頂部總是磨損,體層上共有12道體層低螺脊,但在較老的標本上已消失。蝴蝶芋螺的殼的表麵一般呈白色或乳黃色,並有橙褐色斑點和短線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寬窄不同的螺帶。
活化石——鸚鵡螺
中文名:鸚鵡螺
英文名;ammonite
分布區域:僅存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區
鸚鵡螺在它興旺發達的奧陶紀即約5億年前,曾有2500種之多,在當時的動物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它的近親菊石共同占據著古代海洋,甚至地質史上的這一時期竟被稱為鸚鵡螺時代。但以後幾經滄桑,菊石滅絕了,絕大多數鸚鵡螺成員滅絕了,隻有6種闖過曆次劫難,頑強地生存下來,作為遠古時代的孑遺,成為今天的珍貴動物和活化石而備受人們的重視。
鸚鵡螺有一個漂亮的外殼,殼的表麵有橙紅色或褐色的一條條波狀花紋,頗似鸚鵡羽毛。殼的前段頗似鳥喙,因此而得名。殼的內麵閃爍著五顏六色的珍珠光澤。它既有殼,應屬於螺類,但看它的身體,前有很多腕,後端身體柔軟如袋,又和烏賊、章魚相似,科學家還是把它歸為頭足類之中。
但鸚鵡螺和現存頭足類仍有許多不同之處,它的腕數量甚多,可達90多條,腕上沒有吸盤,腕的上方是一個革質的冠,像戴在頭上的鬥笠,是由兩個腕皺褶特化而成。它雖然也有一對大眼睛,但眼中沒有晶體,顯然不如頭足類的眼發達。它沒有墨囊,也就沒有噴墨吐霧的本領。它的漏鬥位於腕之下,是由古老的軟體動物的腹足衍生而成。袋狀的身體包含著它的內腔和鰓腔。所以鸚鵡螺被看做是最原始的現存頭足類。因其有殼,也被稱作有殼頭足類。
就殼而言,鸚鵡螺與其他螺類的殼有所不同。鸚鵡螺殼的內腔被隔膜分割成一個個小室,隨著個體成長,不斷產生新的更大的小室,它的柔軟身體總是位於最新形成的最大的小室內。各個室之間有一條通管彼此貫通。因此小室越多,個體的年齡就越大,幼體隻有1~2個小室,成體可以有7~8個甚至更多的小室。小室內充滿水或氣,根據需要可以隨意調整水和氣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