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智慧是一座開采不盡的寶藏,從蒙昧時代起,人類就從未停止過對身處其中的自然環境的探索與發現。世界是什麼樣的?天上為什麼會有發光體?為什麼太陽升起又落下?人們好奇的眼睛在觀測,聰明的大腦在思考。在距今2500多年以前,古希臘哲學家給出了當時最為精辟的答案。

世界是個有限的球體

就像嬰兒漸漸認識母親,對我們身處其中的這個世界,在蒙昧無知的古代,人們隻能靠簡單的觀察和想象來認識。數千年來,人類對自己生存的空間產生過各種遐想,編織成美麗的傳說來解釋尚不能從科學上來解釋的自然規律。古代各民族對地球的認識和想象,有著顯著的民族特點。如中國神話中的“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古希臘神話中的“混沌開初”、地神該亞。中國人認為天似穹廬,提出“天圓地方”的概念;古埃及人認為“大地像個盤子,漂浮在海洋之上”;古希臘人則認為大地下有支柱支撐著;古印度人想象大地是馱在大象背上的……在各文明古國中,古希臘學者最早跨出了神話傳說與臆想的範圍,開始試圖通過理性、思辨和科學的觀點來認識地球。

生活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最早提出了地為球體的說法。畢達哥拉斯學派主張“萬物皆是數”,他們發現了圓球體的諸多優點,如在相同表麵積的情況下,圓球的容積最大;圓球易滾動,摩擦係數小等等,因而,從球形是最完美幾何體的觀點出發,認為大地是球形的。畢達哥拉斯還製定了天體圓周運動的數學法則,提出了太陽、月亮和行星做均勻圓周運動的思想。地球沿著一個球麵圍繞著空間一個固定點處的“中央火”轉動,另一側有一個“對地星”與之平衡。這種思想對後世的哥白尼“日心說”理論有著重要的影響。演繹推理大師柏拉圖則進一步發展了大地球形說的觀點,他認為對稱的形式是完美的屬性之一,人類居住的地球應該是用最完美的形式創造的,所以一定是球形。他們的球形大地說在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具有一定意義上的實踐依據。

真正對“球形大地說”從科學上給出有力證明的人是古希臘最博學的人亞裏士多德。他的許多觀測都證明了這一點,如越往北走,看到北極星離地麵越高,而越往南走,看到北極星離地麵越低,如果大地是平的,則不會產生這種情況;當月食出現時,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輪廓呈弧形;物體下墜時的直線與通過墜下點的切線相交構成同一角度等。這些實踐精辟地證明了大地球形說。從此,這個理論在希臘化世界得到確立。

在大地球形說建立起來以後,古希臘學者開始用數據來測算地球大小,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稱為地理學之父的埃拉托色尼(約前273~前192),他因相當精確地測定出地球的周長為25.2萬希臘裏(約等於39250千米)而聞名於地理學史,這個數字與今天的4萬千米非常接近。且不說他計算方式的巧妙,令人驚奇的是他還繼承和發展了亞裏士多德的地球分帶法,創造性地發明了地球經緯網格和較為精確的回歸線,這無疑在人類地理史的發展上有著深遠意義。此外,埃拉托色尼是古代“海洋論”的代表,他認為已知世界的周圍是廣闊的海洋,海洋大於陸地,彼此相連並包圍著陸地。

以上理論對後來西歐國家的大航海探險計劃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為從理論上來講,大地既然是球體,那麼如果從地球上的某一點出發一直前進,最後必然會回到原地;地球既然並不太大,並且由海洋聯結,那麼人們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和路程裏乘船從這個國家到那個國家,如果不知道地球的長度,不知道存在著有限長的海路可以通行,人們便不可能做無目的的長途航行,更別提以後的大航海時代了。

托勒密和《地理學指南》

古代西方世界最後一位集天文學、地理學之大成者托勒密,全名為克勞迪亞士·托勒密(約100~170)。他出生的時代,正是古羅馬最輝煌的時期,在當時這個超級帝國極大地促進了歐、亞、非三大洲各民族之間的了解和交流,無數軍人、官吏、僧侶、商人的遠方見聞,使古代地理學向一個新的高度邁進。生於埃及的托勒密,父母都是希臘人。如同許多古代學者一樣,托勒密青年時期求學於亞曆山大城,在那裏學會了天文及地理測量。關於他的生平,曆史記載得很少,隻能從他的首部著作《至大論》中獲悉他所有的天文測量都是在亞曆山大城所作,可知他長期居住在亞曆山大,並活躍於古羅馬哈德良皇帝與安東尼皇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