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1 / 1)

凡是對中國傳統社會了解多一些的人,都知道官的重要。清末人歐陽钜源這樣寫道:“官之位高矣,官之名貴矣,官之權大矣,官之威重矣,五尺童子皆能知之。”士人因此對做官趨之若騖,阿Q因此見了官腿就發軟,民間因此也就有了形形色色的官崇拜習俗。中國的思想家和有見識的史學家都很重視這個社會階層,關注官本位給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打下的深刻烙印。胡適認為,“中國舊社會裏最重要的一種製度與勢力”,是官。魯迅認為,中國人有一種魂靈叫“官魂”,“那魂靈就在做官,——行官勢,擺官腔,打官話”。先哲們的話是極富洞察力的,他們一下子掐住了兩千多年來封建社會的一根神經:官僚製度。正是這個製度,造就了擁有巨大勢力的社會階層——官,形成了以官為軸心和主要活動者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圈子——官場。官權、官職、官威、官勢、官名、官製、官話、官腔、官譜、官派、官箴、官訣、官習、官俗、官仆、官親、官場病、官樣文章、官場教科書……這林林總總的官場現象,構成了中國傳統社會中一道獨特、厚重、百態紛呈的官場景觀。了解有關官的知識和這種官場景觀,對於認識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史和社會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寫作這本《清代官場圖記》的根本緣由,實出於此。

但怎麼來寫官場呢?自民國以來,史學界、社會學界曾出版過一些專門研究古代官製和中國官僚政治的著作,但這些著作多是骨架多,血肉少。即對於缺乏人物具體活動的製度的考證和描述多,宏觀的理論性的探討多,而對於官僚製度的微觀形態,對於官場中的方方麵麵的具體情況,則缺少具體的、細致的描述和介紹。本書打算從微觀方麵補缺拾遺,給人們對於官場的已有的骨架式的認識增加一點血肉。一部二十四史,從何說起呢?就以清代的官場為個案吧。清代的官場應當是最典型的,因為處在中國傳統社會殘燈末廟之時的清代官場,集中了兩千年來中國官僚製度的許多特點,表現出中國官僚製度的爛熟狀態。但清代的官場又是一言難盡的。本書著重選擇了幾個視角,即主要從官員的道德規範、官場儀注、官場風習、官場弊端、官員生活、官場人際關係、官場小人物、有關官場的謠諺俚語等方麵加以介紹和描述。“官場”二字,曆來多含貶義,重在強調其中的虛偽、逢迎、庸碌、傾軋、貪婪、弄權等特點,因而本書所述也以清代官場的病態、醜史為多。

了解清代官場的情況,常需要追溯到古代,這就需要有一種通史的眼光,因為清代官場是古代官場的繼續,積澱了厚厚的曆代官場的堆積物。例如,清代州縣街門中設置的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就是經過了筆始於五代、演變於宋明的過程而定型的。又如清代的捐官以及由此而來的種種弊端和官場風習,是秦漢“納粟拜爵”以來的買官製度及其弊端的高度發展和“集大成”者。有鑒於此,本書在寫到清代的官場情況時,間或也要略考其古代淵源,以見其來龍去脈。當然,這方麵的比重不大,談清代的官場還是最主要的。清代的官場較之前代官場,有許多獨具的特點,如八旗官員的顢頇昏聵,公門中的吸食鴉片之風,師爺在衙門中的重要作用和顯赫地位,軍機章京和南書房行走這些官職,仕宦會館中政潮的湧起,等等,都是前代官場所沒有的,特別是晚清官場的極端腐敗,作為封建王朝處於崩潰前夜的一大征象,更是具有清代一朝的特點。本書對於晚清的官場的腐敗,著墨不少,這既是因為這一段官場腐敗史自身的半富性,更是由於此段曆史對於認識中國古代官場的腐敗機理有重要的價值。

考清和描述微觀曆史,需要豐富多樣的史料,如果有圖片可以目擊,是再好不過的了。本書在史料的豐富性方麵,花了不少力氣。書中采用和征引的古籍達百餘種,其中有許多是以往不被史家重視的野史筆記。受陳寅恪先生以“小說證史”之法的啟發書中還使用了不少清代小說中的材料,如乾隆時的《歧路燈》和晚清時的《官場現形記》、《孽海花》等。“左圖右史”,本是中國古有的體例,近年來中國出版界更進入所謂“圖文時代”,這給微觀史學帶來了日益興旺的有利條件本書攜圖版之直觀性,結合文字之細密性,而成“圖記”之體。細究之,清代高官麟慶已著有《鴻雪因緣圖記》,體例即為:“左圖右史”,我的這本《清代官場圖記》,可以算是麟慶之書的一點餘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