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跑冠軍:跨越人生最高的坡
佚名
帕沃?魯米,出生於“長跑之鄉”芬蘭,曾是最傑出的長跑選手,被稱為“芬蘭飛人”。
1897年魯米出生於芬蘭的小城圖爾庫。從小就喜愛跑動。7歲時,他曾追逐一隻飛鳥,而跌落池塘。13歲時由於家境貧寒,不得不背井離鄉,充當一名年青的搬運工。15歲時,他為了訓練費用,當過傳遞員。
魯米最早被發現長跑天賦是在1919年入伍之後。在一次武裝賽跑中,每個人都戴著鋼盔、背著長槍,腰帶上掛滿武器,還扛著一包沙袋,結果別人跑起來汗如雨下,他卻輕鬆完成,速度也奇快。以後,魯米大膽地改革過去速度慢,跑量小的落後訓練方法,將速度融入耐力跑之中,使運動成績有了大幅度提高。
魯米的奧運輝煌起源於1920年的第七屆奧運會。那屆比賽上他一人獨得三枚金牌,成為當屆奧運會田徑比賽獲金牌最多的選手。也是在這次的比賽中,他養成了比賽時手握秒表的習慣。此後,無論訓練還是比賽,魯米的手中總會拿著一塊秒表,邊跑邊看時間。
1920年,魯米代表芬蘭隊參加了在比利時舉辦的第七屆奧運會,並一舉奪得了男子10000米和個人越野賽兩枚金牌。
盡管帕沃?魯米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回到芬蘭,在慶祝會上,隊友科勒赫邁寧卻淡淡地望著他。當他端著杯子走向科勒赫邁寧時,科勒赫邁寧推開他的手,說,“現在還不到喝慶功酒的時候,因為你是一個失敗者。”
仿佛一盆冷水澆下來,頓時,帕沃?魯米滿臉的喜悅一掃而光。“你是說約瑟夫嗎?”他問。
“是的。”科勒赫邁寧說。
他看看周圍隊友投來的目光,滿臉通紅。
“你……你太讓我沒臉麵了。”他低聲說。
“我就是讓你不能逃避失敗。”科勒赫邁寧說著,向周圍的人說,“你們為什麼要給他慶祝,他雖然取得了兩場勝利,但是勝利並不能掩飾他的不足,他敗在了一個曾經受過傷的退伍兵腳下,這不但是他個人的恥辱,也是全芬蘭的恥辱。”
科勒赫邁寧是世界長跑名將,也是奧運會冠軍。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科勒赫邁寧親眼目睹了他和約瑟夫的較量,那是男子5000米跑的賽場上,來自法國的退伍兵約瑟夫和他一同站在起跑線上。在整個比賽中,他一直處在領先地位,甚至認為金牌已經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了,但是就在距離終點隻有200米時,約瑟夫突然衝了上來,並且很快超越了他,以幾秒的優勢,奪得了冠軍。
“你取得了兩場勝利,登上了兩座高坡,但是,不要忘了,失敗也是一座高坡,它會阻礙你繼續走下去。”科勒赫邁寧盯著他說。
帕沃?魯米低下了頭。
的確,一想起這場失敗,他就無法快樂起來,因為他一直認為,隻有自己,才是5000米金牌的主人。
科勒赫邁寧的話像一記重錘,砸在帕沃?魯米的頭上。之後,他在訓練中不再旁若無人地蠻力奔跑,而是科學地分配著體力,他要的不是幾圈的速度,而是整體的速度。從一開始的拉鋸跑,到中間的加速跑,再到最後的衝刺,他計算著每跑一圈的時間,感覺著體力消耗的變化。
1924年7月,魯米終於在巴黎創造了奧運會曆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他先贏得了1500米比賽金牌,兩個小時之後,他又在5000米比賽中獲多冠軍。兩天之後,魯米頂著巴黎的高溫,再次以1分24秒6的優勢贏得10000米越野比賽的個人和團體金牌。第二天,當其他運動員還在恢複的時候,魯米又在3000米的比賽得到金牌。他還曾經希望參加10000米比賽,力爭衛冕,但是芬蘭隨隊官員拒絕他的參賽請求。回到芬蘭後,憤怒的魯米在比賽中打破了保持近13年的10000米世界紀錄。從那時起,魯米有了一個響亮的綽號——“芬蘭飛人”。
當時,有些細心的觀眾發現,比賽時,魯米總是不時低頭看自己的右手,有人猜測,魯米手裏一定拿著母親的照片或是一張聖母像,以求保佑。其實,這是魯米4年前養成的習慣——手握一塊秒表。比賽時,魯米思想集中,並能精確地計算和分配每圈的時間和速度。當最後一圈鈴聲響後,他就將秒表往地上一扔,全速衝刺。
1924年巴黎奧運會是魯米的黃金時期,有人把這屆奧運會稱為“魯米奧運會”。有人這樣描述奧運會時巴黎的情形:“他到哪裏,哪裏就有勝利,就有‘魯米!魯米!’的歡呼聲。”遺憾的是,巴黎奧運會各項比賽結束後,沒有正式宣布名次,沒有升獲獎運動員所屬國家的國旗,閉幕式上也沒有舉行授獎儀式。奧運會結束大約一個月後,魯米收到了從郵局寄來的5枚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