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網蛛的育嬰方法比起它的捕獵技巧來要更高一籌。與鳥巢工藝相比,彩帶蛛的蓄卵絲袋更精湛,體積差不多像鴿子蛋那麼大,形狀像個倒置的氣球,或者說呈梨形。平切的端口鑲著一圈月牙邊,固定在周圍樹梢上的纜絲把花邊的角拉得很長,其餘部分呈優美的卵球形,垂直向下吊在幾根平衡絲中間,頂端封著一塊絲氈,像個凹陷的火山口。絲袋像潔白、厚實、密集的緞子外套,不僅難以扯破而且還不透水。在卵球的上端裝飾著用褐色甚至是黑色絲織成的寬帶,還有一些紡錘形和任意分布的經線。這些編織物形成一個防水層,露水和雨水都無法滲透進去。
圓網蛛的絲袋常安在枯草叢中靠近地麵處,這種地方經常遭受各種惡劣氣候,所以必須能保護裏麵的卵冬天不挨凍。我用剪刀剪開袋子,發現上麵有一層厚厚的棕紅色的絲,絲蓬鬆得像一條極柔軟的棉被,它就像一朵柔美的雲,是一條連小鳥的絨毛做成的被子也比不上的絨被,更是一道阻止熱氣散發的屏障。
這條柔軟的被子保護的是什麼呢?看,一個圓桶形小袋子吊在羽絨被正中,下端呈圓形,上端平切,蓋著蓋子,像一頂氈帽。極其精美的小袋子是緞子做成的,裏麵裝著圓網蛛的卵,它們像美麗的橘黃色珍珠,一粒一粒粘在一起,形成了一顆豌豆大的圓球。柔軟的被子就是保護這些寶貝的,使它們遠離冬天的嚴寒。
既然我們已經熟悉了圓網蛛絲袋的構造,那麼我們來設法弄清圓網蛛是如何織出這個袋子來的。因為彩帶圓網蛛在夜間工作,所以我們不那麼容易觀察到織絲袋的過程。為了完成複雜的編織工藝,圓網蛛需要在靜謐的夜晚安心工作。在清晨時分,我會時不時地見到它在工作,這讓我得以概述它編織絲袋的步驟。在8月中旬左右,在我的罩子裏有一隻用來試驗的圓網蛛正在工作。在網罩的圓拱頂下,圓網蛛先用幾根繃緊的絲搭起一個腳手架,罩子的網紗代替了草叢和荊棘,蜘蛛在田野裏常用它來作支撐。紡織在這個晃動的支架上進行,雖然圓網蛛背對著編織物,看不到織的東西,但就像一台裝配得很好的機器,一切進行得是那麼的順暢和自然。
圓網蛛的腹部末端擺動著,一會兒微微向右邊,一會兒微微向左邊,一會兒上升,一會兒下降,它慢慢地繞著圓圈轉動。布絲顯得很簡單,蜘蛛後腿拉絲,將絲粘在搭好的腳手架上,就這樣形成了一個絲盆,將邊緣逐漸加高,最後變成了一個約1厘米高的袋子。絲袋的材料特別柔軟,為了使它繃得緊一些,特別是在口上,蜘蛛用幾條纜絲將這個袋子同周圍的絲連接起來。袋子織好後,蜘蛛不再噴絲了,接下來該輪到排卵了。蜘蛛將卵一次性連續地排進了袋子裏,計算好的容量剛好夠把所有的卵裝進去,一直裝到袋口,沒有多餘的空間。我隱約看見了那堆橙色的卵,排完了卵,蜘蛛便離開袋子,馬上又開始封袋口的工作了。
在封袋口時,蜘蛛紡織的方式有了一點兒變化,蜘蛛的腹部末端不再晃動,而是降下來觸在一個點上,然後離開,再降下接觸另一個點,在一個地方停一下,然後再到別處,在所經之處搭建出一些糾結在一起的絲帶,同時用後足擠壓噴出的細絲。最後它織成一塊莫列頓雙麵呢。
在卵袋內壁周圍,有一條禦寒的羽絨被,小蜘蛛將在這個柔軟的庇護所裏住上一段時間,等自己的關節變得結實些,以準備今後作大規模遷徙。卵袋很快就編織好了,突然,紡絲器裏噴出的材料變了,剛才噴出的是白絲,而現在噴出的是棕紅色的絲,比織卵袋噴出的絲更細,噴出時輕薄如雲,並用梳棉機般靈巧的後腿把絲梳理成蓬鬆狀,盛卵的袋子不見了,被淹沒在這條精美的棉被裏。
圓網蛛上上下下忙個不停,時而往這邊偏,時而往那邊偏,好像在蜘蛛的腹端有一個量規似的,自紡絲器裏第一次噴出絲時,就決定了卵袋優美的形狀。卵袋的形狀已形成,收攏的上端像細頸瓶。
隨後,噴出的絲又突然間發生了改變,白絲又出現了,被加工成了絲線編織最外麵的一層套子,由於這部分需要編織得又厚又密,所以需要很長時間。
首先,它要在四周拉上幾條絲把棉被固定住。整個建築的主要支點就是纜絲牽拉著的花邊角,所以圓網蛛特別注重袋口的編織藝術,在那兒織出了月牙邊兒。為了確保絲袋的穩固,蜘蛛每次經過這個地方都要用紡絲器加固一下,一直到完成整個工作。懸垂物的花邊圈住了袋口,火山口似的袋口是必須堵上的,蜘蛛用剛才封卵袋時用的那塊雙麵呢把這個口封起來。
預防措施完成以後,蜘蛛才真正開始織卵袋的外套。圓網蛛前進、倒退,一次次地轉著圈,不用紡絲器接觸織物,隻用後足有節奏地交替拉絲,用蹌節把絲牽拉到織物上,同時腹部末端有規律地擺動。就這樣,絲束的分布曲折而有規則,呈精確的幾何形,可以與紡織廠的機器繞出的漂亮的棉線團相媲美。因為蜘蛛不時地在移動,所以整個織物的表麵都重複著相同的圖形。
每隔一會兒,圓網蛛的腹端就向卵袋口上移動一次,這時紡絲器才334真正觸在袋口的流蘇邊上,而且接觸的時間相當長。星葉形流蘇是絲袋的懸掛點,它在這個重要的位置上粘上了黏絲,而其餘地方是靠後足的操作把絲簡單地重疊上去。如果織物需要絡絲,線頭會從邊上斷開,再從其他地方繼續下去。
最後,圓網蛛以一個不透明的有棱有角的白色簽名結束了蛛網的編織,一些向下行得很細的不規則分布的棕色絲,是它結束卵袋編織的標誌,從固定的邊緣開始,向下延伸到鼓凸的中間部分。這時,圓網蛛第三次變換了絲的顏色,這一回射出的絲顏色介於棕紅和黑色之間。紡絲器一邊縱向大幅度擺動,一邊噴撒絲,並用後足把絲任意拉成絲袋,在完成這道工序之後,整個工作就完成了。對於自己的傑作,蜘蛛看也沒看一眼,就邁著緩緩的步子走了,接下來的事不用它操心了,隻要有時間和陽光就行了。
通常情況下,圓網蛛感到自己已經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它會從網上下來,在附近禾本科植物中間用絲織一個聖幕,為了織這個作品,它耗盡了紡絲器裏的儲存。之後,它又重新爬上那張對它將沒有意義的蛛網,重新回到捕獵的位置,它已經沒有可以用來捆綁獵物的絲了;再說,一貫旺盛的食欲也沒有了,它漸漸地變得無精打采,憔悴不堪,這樣幾天後就死去了。這就是在我那些紗罩下發生的事情,想必在荊棘叢裏的圓網蛛也是如此。
圓網絲蛛織捕獵網的技術,要比彩帶圓網蛛更高一籌,但在編織卵袋方麵它的本領卻不如彩帶圓網蛛,它把卵袋編織成鈍錐形,看起來一點兒也不優美。在袋口,有輻射形的凸起點作為吊支點,上麵覆蓋著一條一半是緞子一半是莫列頓雙麵呢的大被子,其餘部分覆蓋的是白色的牢固織物,一些深色線無序地穿插在條織物上。
這兩種圓網蛛所築的巢,一個是鈍圓錐形,另一個是氣球形,隻在外觀上有所不同。它們在不同的外表下有著相同的內部構造:首先織一條絨毛壓腳被,然後再織蓄滿卵的小袋。兩種蜘蛛的建築外形不同,但它們都使用了同樣的禦寒方法。彩帶蛛的卵袋工藝很複雜,這一點是有目共睹的。在它的建築中,用了不同的材料:白色絲、棕紅色絲和褐色絲,而且,這些材料被加工成了不同的產品,有結實的織物、莫列頓呢、柔軟的絲棉交織緞和可滲透的呢氈。所有這些產品,都出自蜘蛛的紡絲器,它就像一個作坊,能製造捕獵網、編結蜿蜒曲折的加固絲帶和噴出束縛獵物的包屍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