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章是《周易參同契》全書的綱領。乾坤門戶,在丹道為爐鼎;坎離匡郭,在丹道為藥物。
以《易》言之,乾、坤為純體之卦,乾陽而坤陰,乾、坤錯雜,乃生震、坎、艮、巽、離、兌六子卦,合乾、坤父母卦與六子卦,則為《易》之“八經卦”;而《周易》六十四“別卦”,皆由“八經卦”重卦而得。因眾卦皆出於乾、坤,故以乾、坤為《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
《周易參同契》言“乾坤者易之門戶”,別有其意。以外丹言之,乾為上釜之鼎,坤為下釜之爐,爐鼎為煉丹之神室;欲煉還丹,先設乾鼎、坤爐為神室,神室既設,變化就會在其中生成,非神室無以成丹,猶如非乾、坤則無以見《易》。乾鼎、坤爐既設,投鉛、汞等藥物於其中,鉛取象於坎,汞取象於離,故經文所說之坎、離是為藥物。坎、離藥物在乾、坤鼎爐中烹煉,發生種種變化,乃至鉛、汞合體,凝而至堅,化成丹寶,是謂變易。以此之故,也可以說,乾、坤為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又,坎為水,離為火,火燃於器外,各種礦金置於器中,得火烹煉,熔而為水,水火氣交,然後通達其情,化金水成丹。因坎水、離火二氣相互含受,取象城郭之匡方、周正,即所謂“坎離匡郭”。煉丹之時,火性常動,水性常靜,靜以比軸,動以比轂,其運轉猶如車之轂與軸,故又有“運轂正軸”之說。
以內丹言之,人之一身,法天象地,與天地同一陰陽。乾、坤既奠,陰陽自交,乾下交坤而為坎,坤上交乾而為離。就人而言,乾陽為首在上,坤陰為腹在下,丹道所謂坎,可以喻指人身中的精與炁,它關乎人之身與命;其所謂離,可以喻指人之神,它關乎人之心與性,人身之坎、離變化,實指人身當中精、炁、神的變化。坎、離匡郭、相交,喻指人之神、炁相抱、性命雙修,丹家謂之“取坎填離”。易學之後天八卦,以坎、離冠首;先天八卦,以乾、坤冠首。丹家以“先天”代表人處於其性、命之真的理想狀態,“後天”則喻指人本真之性、命處於異化的狀態。坎中之陽填入離中之陰後,坎、離變而為乾、坤,則人可以從所謂的“後天”返回到“先天”。經文中之“轂”,可喻人之身;“軸”,可喻人之心;欲“轂”之運,必正其“軸”;同理,修內丹者,必正其心,方能修其身,從而由“凡”變易成“仙”,由“後天”返回“先天”,此則為丹道之“易”。
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郭,運轂正軸。
【注釋】
乾、坤:狹義地講,為《周易》開篇起首的兩卦,其中,乾為純陽之卦,坤為純陰之卦。廣義地講,乾為陽的代表,坤為陰的代表,乾、坤為宇宙天地間陰、陽兩氣之總稱。
易:狹義指《易經》。廣義地講,則凡宇宙天地間所有的陰陽變化,皆可謂“易”。門戶:單扇為門,雙扇為戶,人之出入,皆從門戶,故門戶有“樞紐”、“開關”之義。因乾卦之陽爻與坤卦之陰爻相互作用,成《易經》六十四卦,故乾陽、坤陰為《易經》之“門戶”、樞紐。引而申之,乾陽、坤陰實乃宇宙天地間所有變化的樞機、門戶。《周易參同契》此說,源自《周易·係辭》:“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又:“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