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特殊武器(1)(3 / 3)

(2)設計原理。中子彈增強高能中子輻射,可利用氘、氚原子核的聚變反應來實現。與重核裂變反應相比,氘、氚原子核的聚變反應具有明顯的特點。當釋放的能量相同時,聚變反應放出的中子要比裂變反應多得多。一枚威力為1000噸TNT當量的氘、氚聚變武器放出的中子,是同當量裂變武器的5~6倍。聚變反應放出的聚變能中的20%為氦核(4He)所占有,80%為高能中子所攜帶,而且氘、氚聚變反應放出的中子能量很高,在空氣中有較強的穿透力。聚變反應沒有帶放射性的產物,而裂變反應的次級產物——裂變碎片,往往具有很強的放射性。然而,自持熱核聚變反應還必須依靠裂變反應放能來創造條件,中子彈的能量不可能全部來源於聚變。因此,對付集群裝甲目標,中子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武器。它能有效地殺傷對方戰鬥人員,對附近建築物或設施的破壞作用卻很小。因其當量較小,殺傷半徑有限,一般作為戰術核武器使用。

(3)發展曆程。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開始研究減少放射性沉降的核武器,有關中子彈的概念當時已經提出,但由於政治和技術上的原因,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完成大量的研究、試驗工作。1977年,卡特政府批準生產中子彈,但到1978年生產其主要部件後又決定推遲。1981年,裏根政府下令生產和儲備中子彈。1980年,法國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宣布進行了中子彈試驗。蘇聯也曾試驗過中子彈。

核航空炸彈

核炸彈,是由轟炸機攜載投放的裝有核戰鬥部的炸彈。彈體主要由核爆炸裝置、引爆控製係統以及帶穩定翼的彈體組成,大致可分為頭部、中段、後體和尾部四部分。其中,頭部和後體為引爆控製係統的各裝置,中段為核爆炸裝置,尾段配裝尾翼及各種類型的減速機構或降落傘。根據戰術要求和機載特性,可以組裝成多種規格尺寸、威力和各種爆炸特性的核炸彈。除戰略轟炸機攜帶的戰略核炸彈威力在數十至數百萬噸TNT當量甚至高達千萬噸TNT當量外,由戰術轟炸機攜帶的核炸彈威力一般在數千至數十萬噸TNT當量。核炸彈可用不同方式投放,在預定的地麵和空中爆炸,可采用自由降落空爆、觸地爆、減速—延遲地爆等多種引爆方式。

美、蘇從原子彈試驗成功之後,首先發展的就是核炸彈,並不斷設計、生產,部署了一批又一批的戰略戰術核炸彈。目前,B61和B83是美國現役戰略戰術核炸彈的主力。20世紀80年代後期,美國為克服核炸彈種類繁多的缺點,研製了B61多用途核炸彈,已發展了多種型號,大部分為戰術核炸彈。該核炸彈采用鈍感高能炸藥、密碼鎖、指令自毀裝置及突防和環境敏感裝置等技術,威力在10萬~50萬噸,命中精度最高可達183米,安全性、可靠性得到提高。B83是一種現代化的戰略核炸彈,威力在100萬~200萬噸,著重解決了核彈在低空(小於50米)高度投放時經受衝擊的問題。

智能水雷

世界各國的水雷發展到現在,大多已具備智能化的作戰能力,即水雷可在遙控係統的控製下隨時進入戰鬥狀態或休眠狀態。這樣既可保證己方艦船和潛艇在雷區的航行安全,又可有意識地設置雷陣,引誘敵方潛艇進入布雷區後啟動水雷,或在我方艦艇通過後啟動水雷,以使敵潛艇、航母、艦船無法通過。

各國海軍裝備的水雷武器,按起爆方式分類,可分為觸發水雷和感應水雷;按布設方式分類,可分為錨雷、漂雷、沉雷和特種雷等。

觸發式水雷或錨雷方式的布設,抗掃性較差,單雷控製區域小,目前許多國家已停止研製;感應起爆式的錨雷和沉雷是當前世界海戰中水雷戰的主力,而先進的機動式水雷也即將投入實戰。

感應式水雷。這種水雷裝有智能引信。這種引信係統裝有非觸發感應引信,可接收聲、磁、水壓或聯合引信的信號輸入,當敵艦距離水雷10~20米時水雷即被引爆。近年來,這種引信係統大都增加了編程的中央微處理機,提高了數據處理能力,使已大量生產的傳統水雷走進高技術水雷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