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遇見雅馨,是在2008年的春天,我參演抗戰劇《烽煙四起》。”很快,邊瀟瀟的思緒進入了回憶狀態,“說得好聽一點,我是在拍戲,但當時的情形,我真不願意再去回想。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群,凶巴巴的導演和劇務,目中無人的主演,最令人痛苦的,還有身邊永遠都揮散不去的滾滾濃煙,讓我痛苦之極。”
“你扮演的是戰場上女戰士嗎?我記得,《烽煙四起》中,有濃煙場景的,就是戰場上。”林雨菡說。
“是戰地護士。”邊瀟瀟回答,“在屏幕上,觀眾會看到無數抬著擔架的護士將受傷戰士抬下戰場,其實,在實際拍攝中,群眾演員就那麼幾個。每日的拍攝,就是抬著一個厚重的擔架拚了命地在濃煙裏穿來穿去,真是苦不堪言。”
“雅馨也扮演了戰地護士嗎?”林雨菡又問。
“不,她的戲份很少,就扮演過一位遷移的難民。”邊瀟瀟繼續回憶說,“我還清晰地記得,那天的劇組很擁擠,大批的群眾演員都彙集於此。當時的我,已是不堪拍攝之苦,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有些難以承受。一瞬間,我想到了自己初到潼陽時的美好憧憬,不知為什麼,就鬼使神差地念出了一首詩。”
“什麼詩?”林雨菡急忙問。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邊瀟瀟回答。
“食指的詩!”林雨菡興奮地說出了詩歌的作者,繼而念出了詩,
“一片手的海洋翻動;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一聲雄偉的汽笛長鳴。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築,突然一陣劇烈的抖動……”
“你也知道這首詩?!”未等林雨菡念完整首詩,邊瀟瀟就變得異常興奮。
“當然!我很喜歡食指的詩!”林雨菡說。
“當時的我,就像此刻的你一樣,輕聲的,卻很深沉地念出了這首詩,‘我雙眼吃驚地望著窗外,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領,然後對她大聲地叫喊:永遠記著我,媽媽啊,北京!終於抓住了什麼東西……’”念到這裏,邊瀟瀟突然停住了,或許又想到了曾經的場景,眼淚一下子滿了眼眶,“就在這個時候,從喧囂的環境中,忽然冒出了一個聲音,甜美又深情地說著,‘管他是誰的手,不能鬆,因為這是我的北京,這是我的最後的北京。’”
沉默了幾秒鍾,邊瀟瀟又繼續回憶說,“聽到這個聲音時,我無法表達內心的驚訝和震動,隻是急忙轉過身去,尋找聲音的主人。而她,早已站到了我的身後,那一刻,我哭了,她也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