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亞音速民航運輸得到充分發展,軍用飛機又突破了“音障”,使得飛機製造商在考慮能否製造一種超音速客機投入運營的問題。鑒於開發這種新飛機需要大筆資金來解決技術關鍵,英法兩國政府和航空工業決定聯合研製世界上第一代超音速客機——“協和”號。從1962年開始研製,1969年首次試飛成功,1975年獲得英法兩國適航證投入運營。“協和”號與我們常見的亞音速飛機有很大區別:長而細的機身,尖而下彎的機頭,三角形的機翼,飛行時活像一支尖嘴的巨鳥。1975年9月,一架“協和”號飛機從倫敦飛越大西洋到達加拿大的甘德,後又返回倫敦,一天之內4次跨越大西洋,創下了一項新紀錄。

還有一件事需要在這裏提一下,和“協和”號飛機研製幾乎同時,前蘇聯也研製了一種型號為圖-144的超音速客機,它比“協和”號早一年即1968年首飛成功,1975年投入前蘇聯國內航線使用,先用於貨運,1977年投入客運,因為出現較嚴重的技術問題,到1978年便停止了客運飛行。所以,到今天為止一直成功地運用於民航客運的超音速客機隻有一個“協和”號。

“協和”號飛機的最大飛行速度約為音速的兩倍,那麼它追趕太陽的話,應該是綽綽有餘了。但是它的“腿”比較短,即航程比較小,大約隻有5000千米。這就是說,它在航程之內飛行可以追趕太陽,比如從北京到烏魯木齊航線距離2800千米,從北京起飛時如果太陽正在頭頂,那麼到烏魯木齊時太陽還未到達頭頂,略為東斜一點,還要等幾十分鍾才恰好在頭頂上。但是如果用於長距離的國際航線,比如從北京至倫敦,“協和”號飛機必須中途降落加油,這樣到終點很可能趕不上太陽的速度。

到21世紀能不能實現“誇父逐日”,真正趕上並超越太陽的速度呢?回答是肯定的。現在人們已經開始研究,預計到21世紀才能麵世的一種高超音速客機的設想已經逐漸明朗。這種高超音速客機的飛行速度大幅度提高,約為音速的4倍到6倍,載客數為200~300人,從東京飛到美國洛杉磯大約隻需2~3小時。如果它從北京飛往倫敦,很可能是,中午從北京起飛,到達倫敦時太陽卻剛剛升起,飛行中會看到太陽在倒著走,這該是多麼有趣的景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