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父母要做有心人,可以嚐試著在家中的床頭、電視機、飯桌等明顯的地方貼些簡單明了、富有情趣的圖畫,使孩子時時得到提醒。糾正孩子不良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及家庭各成員的配合,孩子的良好習慣才能形成。
怎樣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在孩子的身上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是正常的,父母不需要大驚小怪。當父母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時,要及時地想出就應對的方法,讓孩子改正他的行為。這樣,既糾正了孩子的不良行為,又增強了孩子出現錯誤的免疫力。
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這麼說:“我的孩子有很多行為會讓我覺得非常生氣。他非常懶,在家裏什麼事情都不做,經常犯錯誤,說了他也不改,還常常做一些愚蠢的及以欠缺考慮的事情。”確實,很多孩子都會有上麵所說的行為。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一些過火或是不良的行為時,父母常常會不假思索地做出一些過火的反應,尤其是當孩子屢教不改的時候,父母往往會更憤怒。
有很多父母都認為,不管什麼事情,孩子都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最好不要出現什麼不良行為。其實,這好像是不可能的。父母們應該好好想一想,有沒有一個人一點不良的行為都沒有做過,即使是一個大人也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更何況是一個孩子。當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關鍵是父母怎麼樣對麵對和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
的確,孩子需要約束,但是父母要怎麼做才能在做法得體、不失沉穩的前提下,讓孩子去做正確的事情呢?
1.改變孩子生活的環境
很多孩子對周圍的事物會感到好奇,也總會想對某一件東西研究一下,所以他們喜歡東摸摸,西看看,可是一摸到什麼容易破碎、損壞的東西時就會遭到父母的訓斥。然而父母的訓斥隻會讓孩子耍一頓脾氣,然後對這個不讓碰的東西更加感興趣之外,不會收到任何效果。如果父母不想讓孩子碰到這些東西的話,其實很容易就可以做到,那就是把這些易碎、易損的物品放到一個讓孩子拿不到、看不見的地方,這樣,問題很容易就可以解決了,根本就不需要對孩子大喊不叫的。
針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問題,有時候並不需要父母去訓斥孩子一頓,甚至不需要和孩子去商量就可以解決。例如,父母不必對孩子說:“不要把你用的玻璃茶杯打碎了。”為什麼不讓孩子平日使用塑料茶杯呢? “我告訴過你,晚飯前不要吃零食 (把零食放起來)每次你發覺自己對孩子大喊大叫時,就把它記錄下來。隨後,看一看是否可以通過簡單的改變環境,來解決反複出現的問題。
2.與孩子進行有益的對話
在家中和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練那些孩子的行為容易出現問題的情景,可以教孩子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還可以和孩子進行一些對話,讓孩子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良行為,進而自己改正。這樣,比父母在一旁大聲喊叫的效果要好得多。
3.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並自我控製
“自我管理”這種技能可以幫助成年人實現自己確立的目標,成為事業上的成功者。而父母可以以讓孩子掌握這種技能。
有一位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有一段時間非常迷戀音樂蝶和影碟,每次和父母出去的時候就會買一大堆碟回來。而且這些碟的質量很差,但是其中有很多重複的,並且價錢非常貴,讓孩子在上麵花了不少的錢。
為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建議父母為孩子在銀行開一個的賬戶,每月為這個賬戶提供一定數額的可支配資金,這樣就把消費自主權給了孩子。但是同時要求孩子建賬管理,訂立“財務製度”,如果一有超支就要“扣稅”,如果有結餘就要予以獎勵。這樣的話,家長就隻需要負責孩子的生活學習用品,其他的一切開支都由孩子自己承擔。這樣不僅可以控製住孩子亂花錢的活動,而且還可以讓孩子在平時的購買活動中學會節省。
4.巧妙地變批評為表揚
當孩子已經犯了錯誤,同時這些已經錯了的孩子又固執己見,不聽家長和老師的忠告,這通常會引起他們更大的憤怒。但是如果家長仔細想想,對於已經犯了錯誤的孩子了,他們心裏肯定也有很大的壓力,他們的自尊心又不允許他們“盲從”,所以,家長首先應該做的不應是責罵或訓斥,而是與孩子進行有益的對話。
這種對話式的教育,不僅保住了孩子可貴的積極性,也保住了他的自尊。實際上也是給他以認可和鼓勵,讓他不必在心中放太多的包袱,認為自己是個不守紀律的孩子。而批評與指責,卻可能挫傷他的自尊,令他產生逆反心理,故意重複同樣的錯誤。
5.父母要以身作則
讓孩子們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讓他們向你看齊。隻要你能夠在行為舉止方麵給孩子們做個好榜樣,他們遲早會仿效你的。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隻要你能夠處處起到表率作用,那麼你的孩子總有一天,將會心服口服的跟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