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來臨,我們麵對浩瀚的知識海洋似乎無所適從,每一個人都被告誡要成為專業人士,而與專業的文化個性對應的是局部、分裂、邊緣甚至是晦澀。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開頭就說:“這是最好的日子,也是最壞的日子;這是智慧的世代,也是愚蠢的世代;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我們麵前好像樣樣都有,但又像一無所有;我們似乎立刻便要上天堂,但也可能很快便入地獄。”
這段文字也可用來描述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處境。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知識與經濟一體化的時代邏輯。
100多年前,黑格爾就指出,文學和藝術在未來技術社會發展的命運是悲觀的。他認為未來的人們在技術發展後似乎不再需要“美的藝術”,而需要能滿足感官享樂、心理刺激的商品化的消費藝術。
這一論斷與現實是如此令人驚異地相合。
當今頗負盛名的法國哲學家利奧塔,也以他如詩般美妙而又隱晦的筆調描述了信息時代人文知識分子的“死亡”。
但專業對博識的謀殺則始於知識與經濟的聯姻。20世紀後期的“文化產業”的興起,同時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切知識都可以通過信息化獲得文化的表達方式。知識第一次成為了被經營的對象,被管理的對象,乃至是利潤的來源。於是很多的知識分子在產業的驅動下參與了知識分工的工作,那種“真正能打通文史哲、學貫古今的‘大家’越來越少”。在當下,如果一個物理學家去讀文學作品,一個詩人去讀科普,甚而去嚐試表達與創作,就會被人們認為不務正業。
於是,我們的文化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局限在自己的學科裏。很多文科知識的常識變成了不同學科人的忌諱的領域,甚至開口即犯錯。
國學大家馬一浮先生在總結古代學術時曾主張“六藝該攝一切學術”,認為“詩、書、禮、禦、射、數”是我們古人作為知識分子應當掌握的東西。這揭示了我們古人對博學與實踐的倚重。西方哲人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文學與思想,其實是對於世界的同一種構造的不同麵相。”說此話的人一定對於文學與哲學都有著很高的造詣。
《每天學一點常識書係》策劃出版正是立意於讓更多的人打破學科壁壘,推廣學科常識。我個人認為掌握與弄通基本學科的常識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麵的意義:
首先,常識能提升人的文化素養,改善一個人的文化形象。人文學科本來就沒有很嚴格的區分,而掌握更多的學科常識對於我們成為一個有文化素養的人很有意義。這雖然未必是我們對知識分工所帶來的局限作抗爭,但不同的學科常識使我們更能成為一個豐富而有趣的人。這不免使我們想起培根先生那段著名的論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運動來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腎,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這些話語所蘊涵的深刻含義,令人咀嚼不盡。
其次,常識蘊涵著真正的智慧。我們知道,常識是最基礎,最普通,進而也是最易被人接受的知識。他實際上蘊涵著這個學科的智慧與精髓,但因為是“常識”也最容易被人忽略與忘記,由此也可以看到,即使是專業人士也容易犯常識性錯誤。一種無法讓人接受的矯情是很多所謂的名家能大談人們不懂的學術名詞,而在他的文章裏卻能發現這個學科最基本的常識錯誤。常識就像大廈的地基,沒有地基的牢靠終究建成的是空中樓閣。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太多的常識的回歸,無論是學術的還是工作與生活的。單向度的經濟追求使我們迷失了作為一個人或一個學科的常態,而恰恰常識所隱含的智慧會給我們以現實的校正。
最後,常識要用常識的方式來敘述。這是一個輕鬆閱讀的時代,出版者作為知識的經營者必須照顧到大眾渴望輕鬆、愉悅的胃口。《每天學一點常識書係》包括學術普及類與大眾生活類兩個門類,學術普及類諸如《每天學一點曆史常識》、《每天學一點文學常識》、《每天學一點哲學常識》、《每天學一點美學常識》、《每天學一點管理常識》等等,大眾生活類包括《每天學一點法律常識》、《每天學一點心理常識》、《每天學一點科學常識》等。這些常識的講述以知識結合故事為主,重點在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將學科常識經過梳理、選擇、確立後分不同角度撰寫。每小節的常識點1500字左右,使我們在輕鬆閱讀中獲得最精良的文化滋養。
基於此,我願意寫下以上的文字忝列為序。
明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