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始建於1949年,是為對付前蘇聯組建的一個防禦性軍事集團而建。北約包括北美和歐洲的19個成員國,1994年,美國控製下的北約向原華約集團推行“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結果包括俄國在內的絕大部分成員國加入了這一“計劃”。但是,南斯拉夫聯盟是個例外。
在涉及主權和國家利益的問題上,南斯拉夫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政策。南因此成為北約的“眼中釘”。為了拔掉這顆“釘”,北約精心製定了對南實行肢解和打壓的政策。於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從自己利益出發,紛紛向南聯盟發出威脅,但南聯盟絲毫不向西方大國妥協。
1999年3月24日19時,在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兼美軍駐歐洲部隊總司令四星上將韋斯利·克拉克的指揮下,北約向南聯盟發起了大規模空襲。科索沃戰爭由此開始。
北約轟炸開始後,江澤民主席立即致信美、南領導人,強調指出:中方強烈要求北約立即停止對南軍事幹涉,科索沃問題應尊重南主權。5月4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與切爾諾梅爾金、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傑克遜等高級官員舉行會晤,為爭取政治解放科索沃危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6月5日,北約與南聯盟的將軍們在馬其頓會晤,就塞軍撤出科索沃的時間舉行談判。9日,雙方簽署了南軍撤退的協議。至此,北約連續78天的對南轟炸結束。
科索沃戰爭結束了。北約在軍事上贏得了勝利,卻輸在道義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的轟炸開了一個軍事集團繞過聯合國侵入一個主權國家的危險先例。這極大地警醒了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也促使更多的人加入維護世界和平的行列。
科索沃戰爭,北約共出動了1萬多架次飛機,摧毀了南聯盟境內幾乎所有橫跨多瑙河的橋梁,空襲給南聯盟造成的經濟損失達6000億美元。
這場持續了78天的戰爭,美國為了支付高昂的軍費開支,每天就耗資達1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