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羅摩內功》,再回過頭看看《八門遁甲》。
《八門遁甲》裏的八門分布,開門與休門都是在大腦裏麵,從概念圖上看,開門在左、休門在右,正好是分屬頭頂兩側,而休門的功能是對開門的一種補充,兩門可算是一個係統,功能為完全控製身體,剛好與頂輪的作用相符!
而往下看,開門、休門打開後,經絡沒有經過眉心,額輪先不去說它。
第三門生門,位置正好在喉部底部、胸骨之上,與喉輪位置重合。
第四門傷門,位置在胸部正中,與心輪位置重合。
第五門杜門,位置在胸腹之間,與3a--幻海位置重合。
第六門景門,位置在腹部肚臍左右,與臍輪位置重合。
第七門驚門,位置在臍下三寸,也就是俗稱丹田的地方,與腹輪位置重合。
至於第八門死門,位置在心髒,雖未與七輪位置重合,卻是左脈行氣的必經之路!
在三脈七輪的行氣圖中,左脈行氣起於海底輪,右脈行氣起於腹輪,兩者皆上行,貫通左右兩邊的身軀,最終交彙於額輪(眉心輪)。之後交叉行氣,左脈氣右行,右脈氣左行,又貫通兩邊大腦,右脈行氣剛好途徑開門,而左脈行氣剛好途徑休門!兩脈行氣最終與貫通中脈七輪的中脈行氣交彙於頂輪,再貫穿梵穴輪,連通全身脈輪,達至圓滿。
由上可知,《八門遁甲》裏麵的生、傷、杜、景、驚三門都與《羅摩內功》裏修行的七輪中喉輪、心輪、幻海、臍輪、腹輪位置重合,剩餘的開、休、死三門卻是左、右脈行氣路線上的必經之處。
這就很有意思了,會是巧合嗎?
李水木認為不是巧合。
因為更有意思的是,瑜伽脈輪體係中“脈輪”這個詞是翻譯過來的,它的梵文稱呼為刹克拉(cakar),也譯“查克拉”。
查克拉啊!
此世忍術體係的力量源泉之名,竟與天竺瑜伽脈輪體係中的“脈輪”之名不謀而合,顯然不是巧合了。
事實上,“查克拉”這一詞是天竺瑜伽脈輪體係的特有詞彙,原意是指“圓”、“輪子”,一般被翻譯為“脈輪”或者“氣卦”,其本質是指存在於人體之中,同時掌管身形運作的力量及其中樞。
其概念更類似於國人熟知的“三魂七魄”裏麵“七魄”的概念,即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七魄,各主心、胃、腎、腸,膽、肝、肺,另說七魄為一魄天衝,二魄靈慧,三魄為氣,四魄為力,五魄中樞,六魄為精,七魄為英。據藏密的說法,人之七魄位於人體從頭頂到胯下會/Y/穴的中脈之上的七個脈輪,七個能量場。其中天衝魄在頂輪,靈慧魄在眉心輪,氣魄在喉輪,力魄在心輪上,且同時與雙手心和雙腳心相連。中樞魄在臍輪,精魄在生殖輪(也就是天竺瑜伽密的腹輪),英魄在海底輪。
因而,所謂是掌控肉身和精神的中樞,也就是火影世界忍術體係中所謂的精神能量和肉身生命能量合一。從這種根本性質上來講,六道仙人將這種來自於神樹果實,同時也潛伏在每個人身體內的力量稱呼為查克拉,確實是沒錯的。
不過有趣的是,李水木發現,火影世界的忍術體係其實是一個十分有趣的複合體係!因為這種力量體係的力量源泉雖然是來自於脈輪體係的查克拉沒錯,但是真正的應用法門,即使用忍術的手段,卻又是屬於中土道家體係的遁術!
雖然水火風雷土的五遁劃分,與道家常用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大有不同,但是這無所謂,這隻是主觀意識對世界的認知和劃分不同而已。五遁和五行的運行規則在本質上沒多大區別,都是在運用相生相克的變化,都是在利用查克拉或者說“氣”的“形變”和“質變”而已。與仙家的五行大遁相比,少了更為高端艱深的先後天、正反、順逆變化,但是目前的五遁生克、形變質變,其實已經足夠演繹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