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基本情況

性別:男

年齡:52歲

籍貫:浙江紹興

婚姻狀況:已婚

文化程度:初中

打工時間:1990年至今

打工地點:上海

打工類型:建築工程師助理

張五一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早些時候經商過,後因自己學過木匠手藝,就以此長期務工在外。他從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升任建築隊的領導層,從純粹的體力勞動者升任腦力勞動型為主的工程師主助理,在這中間又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曲折。

本次采訪先後分兩次進行,前一次是2007年春節階段,後一次是2007年五一。以下就是根據被訪者口述整理後的故事。

我出生在農村,雖然父親是鎮集體企業的副廠長,但由於政策等方麵的原因,我並沒有子承父業,當一名在當時備受人們關注並且帶著光環的工人。我不是個特別愛讀書的人,而且那時候也不知道讀書到底有什麼用,所以初中畢業就不再繼續讀書了。我父親覺得學點手藝以後就會有行當,就能混口飯吃。他以前是箍桶匠,但我從小就不以此為興趣,隻是對做小板凳、小桌子倒蠻感興趣的,所以就被送到了鄰村一個木匠那兒拜師學藝,這也與我後來一直從事的工作有很大的關係。

學藝回來後,農村已經實行承包製了,所以家裏有了口糧田,我就一邊在家裏幫別人家做點家具賺點錢,一邊幹點農活過日子。後來成了家,有了孩子--兩個女兒。當時我的妻子在附近唯一一家私營紡織廠工作,但那家廠好像生意不是很好,總是發不出工資。家裏的兩個孩子要上學,負擔很重,不得不想辦法找一條出路,讓生活過得好一些,起碼孩子上學得有保證。在後來的幾年裏,我先是經營一家木工業廠,為一些要造房子的人家或一些廠加工木材,可是生意一天不如一天。那就改行,和鄰居合夥一起做關於筍的買賣,可是還是不太順利。我就覺得自己可能不太適合做生意,要不然怎麼會賺不了多少錢呢!繞了一圈,隻能回到本行--做木匠。其實幾年下來,雖然總是這兒幹點,那兒幹點,倒也不是很煩,農民的生活總是這樣--一塊田隻能讓你填飽肚子,你要吃得好些穿得暖些,對著那一塊田那一座山隻能是做白日夢,能夠出去賺點錢已經很好了,而且周圍的鄰居都是這樣,沒有穩定的工作,飄浮不定,往往像打遊擊戰一樣,哪裏暫時有機會了就往哪裏。

就在我打定主意幹回老本行時,從城裏來的叔叔跟我說老這樣也不是辦法,還是出去打工吧,待在農村裏,有手藝也沒什麼用。所以,在他的介紹下,我跟隨一個遠房親戚去城市打工。他承包了一些小項目,我就幫忙做木工方麵的活,但他也不是經常有工程承包,總是有活幹了就托人捎個口信給我,讓我過去,可幹不了幾天又沒活了,一年隻能打百來個零工。但在當時已經算挺好的了,可是讓我感到很不滿意的就是他經常拖欠我工資,隻付一部分,因為有點親戚關係,再說端人碗,受人管,我也不好多說,就這樣一直幹了幾年。

在外麵打工久了,認識的人自然也多了,我就開始托熟人找更好的機會,畢竟家裏有兩個小孩要讀書,兩老也需要我這個唯一的兒子贍養。直到1997年,經朋友介紹,我加入了一支建築隊伍,一直幹了十幾年。我始終覺得到社會上,和人好好處,朋友多了,機會才會多。在這一工程隊中,老板即工程施工承包商、項目經理以及施工員等管理人員都是固定的,而其他打工者是變動的,有認為工作不合適離開的,也有認為收入可觀等原因而加入的。這支隊伍,主要從事大型市政橋梁的建設,由於老板和一些建築公司有比較密切的聯係,所以工錢方麵是還好的,項目也比較穩定。但另一方麵,我打聽過,造橋是很辛苦而且有點危險的,因為那些立交橋的橋墩一般都有20米以上,怕高的人基本上是幹不了的。當時我還年輕,苦點累點無所謂,為了養家糊口,我就加入了這個工程隊,做了一名小小的打工者,接著就幹了十幾年。從一開始進去,我每天都幹得很勤快,即使是個小小的打工者,也不會懶懶散散混日子,一朝偷懶,別人就會認為你一輩子是個懶人了。

1997年,我參加了浙江省金華市金婺大橋的建設。立交橋的建設和建房子不一樣,它和天氣很有關係,雨大一點的天氣就什麼也幹不了,工期又比較緊,而且市政工程的質量檢驗要求很高又很嚴格。比如曾經就有一個橋墩通不過檢驗,隻能全部推倒重新造。所以,立交橋的施工需要“求安全、抓進度、重質量”。那一年的秋天,橋麵的混凝土需要現澆,因為當時工程隊的設備還不是很全,很多活都需要人工幹,所以我們沒日沒夜地幹,一連幾天幾夜。推手推車的推手推車,搬水泥的搬水泥,攪拌的攪拌,運混凝土的運混凝土,忙得不得了,累得不得了。有些人累了就直接躺在石子堆上睡著了,有時候連老板也出來幫忙了。其實那時候苦是挺苦的,但一群人團結在一起努力工作的那種感覺讓我覺得有點快樂。我覺得自己雖然是一名小小的打工者,但還是要很努力地工作,而不是每天混日子,時間到了領銀子。何況還有施工員在現場監督著,偷懶是會被罵的。我當時一直覺得其實有幾個工序是可以改進的,比如運混凝土,用手推車一車一車地運,運得少而且人又累。我想了個辦法,並且和負責我們的施工員反映了一下,他和老板及幾個領導商量過後覺得可以,於是就采用了我的做法--用工地上現有板臨時製作一個巨型漏鬥,將混凝土裝入這個漏鬥後通過滑輪從攪拌處轉移到施工現場,這樣就節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其實隻要肯想,很多事都是有解決辦法的。就因為這件事,老板和工程隊的幾個領導覺得我挺有想法的。就在這之後的某天,我碰到老板時,他問我有沒有興趣做施工員方麵的工作,幫忙做圖紙解讀。有這麼好的機會,我當然滿口答應!盡管我當時對那方麵的工作並不十分了解。然後我有了自己的辦公室,跟著一個施工員學習。其實我以前讀書的時候學習成績也不是很差的,隻是當時沒什麼興趣而已,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越來越覺得讀書很重要了。不過那麼多年過去了,這幾年一直對著木頭和石頭,現在卻要對著紙頭,的確有點難度,而且我也知道別人看這個圖紙一般都上過有關土木工程的課,而我連三角函數都要從頭學。我一直這樣認為,任何事隻要肯下功夫,一定可以的,命是假,幹是真,事成事敗都在人,而且工地上的學習其實比別人坐在教室裏拿著一本書學習要容易,工地上全是我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不像書本裏。幾個月下來,我也能獨自讀懂圖紙並到施工現場指導工作了。當金華市金婺大橋建設完工時,我被授予大橋建設紀念章一枚,在整個工程隊中,包括項目經理在內隻有八個人獲得這個榮譽。因此,那枚紀念章在我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至今仍收藏得很好。可以說,不論是運氣還是能力,或者是兩個都有點關係,1997年讓我從一個小小的打工者變成了施工員,所以1997年對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