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的第二天,依然在學校和學校附近的商業街流蕩。
前兩天,媽媽突然打來qq電話,幸運的是正在上班的南宮曉並沒有接到。看到消息時已經是晚上九點,下了班回到學校,走在校門和宿舍間的昏暗大道上,她糾結了很久,不知道是假裝沒看見還是回個電話。因為媽媽的嘮叨千篇一律,不是問吃喝保暖就是學習,前者回答多少次她都不會厭煩,後者她不想提及,畢竟半年前向家裏宣布考研的她在近一個月前的開學之際突然放棄了。
這樣的變化,父母是無法理解的。
畢竟父母把文品看得至高無上,認為考上好學校的孩子就是優秀的就能衣食無憂,謀個好職業,甚至能光宗耀祖成為上等人,為此把家族興旺以及自己的麵子徹底寄托給看法完全相反的孩子身上,學業似乎成了他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唯一話題。
這樣的父母是多麼幼稚和可笑,因為這是21世紀,是很多年輕人甘願拋棄現實沉溺虛擬的網絡時代,是多數長輩不看好的藝術一次次走上熱榜的娛樂時代,是個大學學子泛濫就業壓力巨大的飽和時代。
而這樣的孩子又是多麼的脆弱和可悲。他們背負著父母的期望一路長大,忘記自己喜歡的是什麼,連個興趣都追求的那麼茫然和失敗,在豐富多彩的大學裏看著別人能歌善舞,隻能做個楚楚羨慕的觀眾,時而閃爍的目光,自己都分不清是因為太喜歡還是太遺憾。
南宮曉就是這樣的孩子,擁有著這樣的父親和一個中庸的母親。
很多時候她忍不住想逆反一下,想去做一個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並為自己的喜歡奮鬥一把的自我女孩。可每次她都會在悄無聲息中妥協,接著一切回到原點,誰讓她除了拿家裏的錢好好學習之外真的什麼都不會呢。
你一定不能理解一個20出頭的女孩,看見五六歲的小女孩因為跌倒放聲大哭時,會忍不住濕了眼;看見小朋友扯父母的衣角大鬧要買玩具,會忍不住翹嘴角;看見小動物孤身在外遊蕩,會忍不住傾身帶它們回家……這便南宮曉,因為小時候父親的嚴苛連哭都不敢,更別說放聲大哭;對於她的父母來說學業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是不務正業,那麼玩具就是玩物喪誌的開始;養小動物更是天方夜譚,因為養育她和三個哥哥已經入不敷出更何況父母總是覺得小動物不幹淨……
所以如果說不知道喜歡是什麼感覺的南宮曉曾經喜歡過,現在就不要再提及了,那些隻是萌芽的喜歡早在懵懂中被無情的扼殺,現在能默哀就好。
23周歲遇見大四的人生路再決期,考研、考證、考公務員、就業、創業……要怎麼選擇?對於一個二本的普通大學裏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工薪二代學生可以說是別無選擇。沒有搏倒985和211的就業勇氣和能拚爹拚媽的創業資本那就老老實實的參加各種國考吧!要不就放下大學生的傲嬌,廣大的底薪沒有專業含量的打工隊伍缺的是勞動力。
但是大多數乃至全部的大學生應該都不會選擇最後一條路,畢竟那條路上擠滿了謀生的大媽大爺和不懂文化趣味的青少年。不是大學生高傲,而是十二年的寒窗又四年的光景太漫長,他們失去的和放棄的遠遠大於十六年後得到一紙文品。
長輩裏,大學生光芒四射,謙卑的微笑在無盡的讚揚中勉強應付;高校間,大學生可以普通到像細微的沙子被無情的名校拚競篩去,十六年的奮鬥竟在這種優勝劣汰中毀於一旦;社會上,隻有被貼上“需要的專業”的標簽,大學生才會發現學習的意義吧!
南宮曉是個女孩子,不安現狀,不卑所學,不亢未來,不走別無選擇,堅持做自己,要讓自己活著。
這樣的信念一直都在她的心底,卻在一次次妥協中幻滅,直到今年的暑假和父親的鬧僵,她才知道隻有撇開父親的束縛才有機會做自己,才有機會讓自己活起來。
她沒有真正記恨或責備過父親,但是父親的自以為是給她造就的苦楚早已在她的心裏紮根,現在她要連根拔起,免不了會傷害自己的皮肉和種下苦楚的父親。
那天晚上,下班回到學校的南宮曉,眺望著遠處被遮住的宿舍樓,手裏的手機舉起又放下,最終還是決定給母親回個qq電話。
浸在北方夜晚的寒風裏和校友們學習完回宿舍嘈雜聲中,她想哭,尤其是聽見媽媽的聲音的時候。
“到學校了,都不給我打電話了,打給你也不接……”媽媽的話語很玩味很調皮,絲毫沒有給她壓力,像個撒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