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擔·坎布藍是在田納西州東部山區長大的女孩。由於山區設施簡陋,惟一的一所學校隻有一個教室,她便在那個教室從1年級念到8年級,8年級還重讀了一次,因為山上沒有中學可讀。畢業後,她在一家教會學校當廚子,可是她仍然念念不忘要再回學校念書。
事隔多年,她結了婚,生了3個小孩,同時要照顧一個家和廚子的工作,那時她已32歲,然而,她終於回到高中念書了。她念了5年才畢業,接著又去卜大學,拿到一個幼兒教育的學位。
提姐一直有個心願,希望!11區的孩子可以不必重複她當年無書可讀的困境。她希望為孩子們設立一個課程,可是當時她既沒有經費,也沒有教室。於是提姐自願撥出一部分時間,在空曠的野地上教孩子念書。
另外,她開始籌募基金,後來成立了一個兒童發展中心,該中心在一個失業率高達兀%的地區雇用了op多名員工,受惠的豈僅是兒童而已。
由於她出色的興學成就,提擔後來榮獲傑佛遜獎章。她前往華盛頓接受表彰時致辭:“每個人都有某些長處,我做得到的事,你也做得到。”
你有什麼感觸呢?每個人的境遇都不一樣,但是麵對境遇所做的事將決定個人成就的高低。
“失敗者任其失敗,成功者創造成功”,勝利者是傾向行動的人。他們將自己視為世界舞台演員,而非被動地被他人行動牽製的受害者。
即使失敗了,勝利者也寧願選擇一種有聲有色的方式失敗。如果無法避免失敗,就轟轟烈烈的大幹一場。那是成功者的處事方法。
為了自我突破,我們必須發自內心的先愛你自己,才能將愛散播給別人。自我的價值觀,決定你所表現的品質。你的表現,僅僅反映了一部分,實不足以衡量你的內在價值。你愈不想引人注目,就愈使人印象深刻。
你向世人所呈現的,正是你內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