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及小時裏,你有沒有為自己留點兒時間?一段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不去想一些煩人的事,也不為別人做任何事,隻能運用在你很想做的事情上頭。如果有的話,這時候你會做些什麼?
有一回,一位年輕的媽媽前去看病,經過谘詢之後,醫生認為問題出在她是因為失去了自我而煩悶,所以根本沒做什麼治療,也沒開藥,隻要她下次回診之前務必騰出時間為自己做些事。
當她再回來的時候,醫生一開口就問她:“這段時間有沒有依照我的囑咐,為自己做些什麼事?”
“有啊!我帶小孩子去買了些東酉,順便也幫自己添了些衣服。”
乍看之卜,她確實為自己做了些事了,嗬是在逛街的那段時間裏,她的心思卻也同時掛念著該為孩子買些什麼衣服、添些什麼玩具,搞不好心裏還想著要幫先生買些襯衫呢!所以,說白了,她還是沒為自己預算一下時間。
許多家庭主婦在更年期時會有憂鬱症,就是因為她們回首來時路,發覺這一輩子都在為先生、為小孩而活,到了這把年紀,先生、小孩都有自己的事業及生活圈,自己卻什麼也沒有,仍然隻能苦守荒蕪的家園。
你願意將來變成這樣嗎?
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沉澱下來。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去釣魚,出友曬曬太陽、讀本好書,到美容院去修修指甲,到舒適的小餐廳裏找個安靜的角落吃吃午餐,花點時間獨處一下。好好為自己活一天。
我們經常忘記時間對我們心理的影響,它並非真如數字那般地一是一、二是二,而我們對某些時間會有特別感受。
譬如說一段長時間,到底這是指多長久呢?是不是全看當時所處的狀況呢?排隊買東西,十分鍾簡直就像一輩子,然而談情說愛一個小時,卻好像一眨眼便過去了。
信念常常也會影響我們對時間的認識,對某些人來說,小管他處在何種情況,助分鍾就叫作長,然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一個世紀才叫作時間長。
正確的時間觀實在是人生應該學習的技巧,你越是能夠靈活調整自己的時間觀,那麼就越能妥善取用人生的經驗。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當你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時,就會忘記時間的存在。之所以會這樣,乃是因為你的意誌重點未放在時間上,從而就不會去計算它逝去的快慢。
當你把意誌的重點放在令你愉悅的事情上時,就會覺得時間過得飛快;然而如果你不時低頭看表,那麼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像蝸牛在爬那般地慢。
當你學會了轉變意誌重點,就可說是已經學會了改變時間觀的第一步,接下來要學的第二步是如何掌握時間,使一分鍾像是一個鍾頭,一個鍾頭像是一分鍾。
時間的控製權是握在你的手中。你打算怎樣去使用你的時間?是想好好充實自己呢,還是無所事事地浪費掉呢?別以為在消磨時間無所謂,事實上那是在縮短自己的生命。
我們的生活一直是被緊迫的事所纏。乍看之下,每個人的行程雖然是排得緊密,但卻不見得會把時間完全填滿。麵對這些空白,許多人心裏會感到些不安,甚至是一點點的惶恐,因為我們不是覺得這表明自己不夠積極、白白浪費時間,就是深怕別人會因為善用這段時間而超越了我們。
今天你心情很不好,獨坐發呆好一會兒是不是浪費?不一定。如果發完呆,情緒可以舒緩,那剛剛那一段空白就很有意義。要是時間過了,還是滿心苦澀,那才真叫浪費。
每天這類的空檔不知有多少,我們不但沒有善加利用,反而抱怨時間不夠用。
從現在起,就從每天給自己屬於自己的15分鍾開始做起,這段時間並不是很多,你隻需早起15分鍾,或是晚睡15分鍾,甚至是從午餐時間裏硬抽出來就辦得到。
抽出時間來做什麼用?任何事都無所謂,隻要是你想到的事都可以。站在窗邊看著屋外的樹,思考一下人生,讀本喜歡的書,到外頭去散散步,或是坐到角落裏剪剪指甲都沒關係。
這麼做的目的隻是要你能善用空白時間。
要盡可能地多多去學習別人的經驗,並把它們用在自己的人生之中。向那些成功的人學習,可以省去我們因犯錯而受苦的時間,這也就是何以很多人拚命地看書。聽錄音帶及參加研討會……,這些事情在很多人心裏一直認為是增長智慧所必需的,不可以輕易錯過,因為它是那些成功之人多年累積的寶貴經驗。
不管任何時候,每當你覺得眼前有很大壓力時,立刻停止去想現在,而以樂觀的心情去想到未來。若是要做比較耗時間的事時,要設法同時做另外一件事,這可縮短你感覺上的時間。
按照事情的重要性而非緊迫性列出“待處理事項”的優先順序表。可別洋洋灑灑地寫上一大堆,這樣你就算是全部做完了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了不起,確定列出的是真正重要的,即使項目不多也沒關係。
如果你做得沒錯,我可以向你保證,就算是隻做了一點點的事,你都會有很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