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善於運用智囊團(1 / 2)

運用智囊團是現代領導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麵。現代智囊團聚集了一批專家、學者或者奇才,他們運用集體智慧,為社會、經濟、軍事、科學技術的組織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以及最優秀的理論、策略以及方法,來幫助領導者做好決策工作。它是領導者擴大了的大腦,延長了的神經,所以我們又可以稱它為"外腦"或"智庫"。

縱覽古今中外的曆史,可以發現,凡是屬於重大的成功決策,往往都是在智囊的輔助之下完成的。曆史上,任何精明能幹的將帥、官員,甚至帝王,無不盡力尋覓天下奇才,為他出謀劃策,充當"外腦"。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四起,各據一方,都想吞並他方,一統天下。各諸侯國之間,既鬥武又鬥智,既養兵又養士。這裏的"士"就是謀士,也即是智囊人物。養士最多的恐怕要屬齊國的孟嚐君了,史書上記載其養士達三千人。一些有見識的君主,也非常重視謀士的作用,把養士當作治國的一項根本辦法。

《戰國策》就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年,孟嚐君的領地"薛"這個地方鬧了饑荒,沒有人敢去代收租稅,這時,馮NFDA1毛遂自薦,願意為孟嚐君效勞。他來到了"薛"地,立即就以孟嚐君的名義召見當地百姓,宣布一切債務作廢,並把一切債券當場燒毀。老百姓紛紛歡呼"萬歲"。馮NFDA1回來以後,就對孟嚐君說,看看您的府上珍寶堆積在金庫裏,家畜多得很,美女也很多,什麼都不缺了,惟一缺的就隻有一樣--"義"。他這次給孟嚐君買來了"義"。孟嚐君聽了之後非常吃驚,但也沒什麼辦法。到後來,齊國換了新的君主,國王因為聽信讒言,把孟嚐君的宰相之職撤了,並貶他到"薛"為侯。孟嚐君上任時,方圓百裏,老百姓紛紛扶老攜幼,前來歡迎孟嚐君,歡呼之聲,不絕於耳。這時,孟嚐君才恍然大悟,如果沒有馮NFDA1當初買回來的"義",哪有今天如此熱烈的夾道歡迎。

而在三國時期,智囊已經達到了軍之必備、國之必有的程度,而且分層別次,國有國相,軍有軍師,各部兵馬將領又都有自己的隨身謀士,做到了層層有參謀,事事可谘詢。劉備曾經說過:"雖有關張敵萬夫,豈勝諸葛一良圖。"曹操在郭嘉死後,曾哭倒於地,說:"郭嘉之死,這是老天要使我失敗啊。"劉備、曹操始終把得天下與得謀士聯係起來。一部《三國演義》自始至終都貫穿了一條思想:成事在於人謀。

在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精明能幹的將帥、帝王都是善於利用"外腦",依靠智囊團做出重要決策的。領導的高明往往是建立在智囊團高明多謀的基礎上,因為"謀"與"斷"是結合在一起的。

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各方麵的情況千變萬化,商人在決策過程中,更要發揮"智囊團"的作用。隻有在智囊團對問題進行廣泛深入地調查研究,製定出多種可行性備選方案以及對利弊得失做出充分的說明之後,商人才可以決策。決策之後,如果遇到了重大問題,應由智囊團進行追蹤檢查,及時修正和調整原來方案或提出應變方案,這是決策工作減少失誤,並納入科學化軌道的一個重要環節。

同時,也應該看到,商人應該在決策中處於主導地位,對於智囊的謀略,要認真地對待和審慎地處理,不要忘記自己的主導地位。一個成功的商人,要善於利用各類專家的頭腦,在專家工作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決策。同時,又不能為專家所左右,牢記自己的職責。商人的職責在於"斷",切記這是商人在工作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

下麵講一個失敗的例子來從反麵說明智囊的重要性。

建安五年春,彭紹厲兵秣馬,準備率十萬大軍攻伐曹操。袁紹的謀臣田豐認為此舉不足取,便對袁紹說:"現在徐州已經攻破,曹操軍隊銳氣大增,不可以輕敵,不如觀察一段時間,發現時機再行動。"

但袁紹頭腦發昏,哪裏聽得下去!

田豐再次進諫,袁紹發怒了:"你們這些文人弄文輕武,使我喪失大義!"

田豐仍在勸戒袁紹:"如果不聽臣良言相勸,出師將不利。"

袁紹大怒,將田豐投入大獄、率軍出征。結果,官渡一戰,袁紹被曹操殺得人仰馬翻,大敗而歸。

這時,獄吏來見田豐說:"與您賀喜!"

田豐說:"賀什麼喜?"

獄吏說:"袁將軍大敗而回,您一定會被重用了。"

但是田豐很了解袁紹的為人,他笑著說:"我今天死定了。"

獄吏很吃驚:"別人都認為這是好事,您怎麼說死定了呢?"

田豐說:"袁將軍外表寬厚內心狹隘,不會顧及忠誠。如果勝利了高興,或許能赦免我;但是戰敗了羞辱而歸,我沒有生的希望了。"

袁紹回來,果然以謠言惑眾的罪名將田豐殺了。

英國有個政治學家叫帕金森。他寫了一本名叫《官場病》的書。其中談到,官場上有一種通病:"自上而下奉行的是'能級遞減',一流的找二流的當部屬,二流的找三流的做下級,愚蠢的下屬多多益善,精明的對手往往被拒之門外。"後來,這種病就被叫做"帕金森病"。為什麼要找比自己差的人呢?因為這樣的下屬往往有一大優點,那就是"聽話"。當然也有不患這種病的領導。不過,袁紹妒嫉智囊人物的下場也是十分可悲的。因此作為領導,一定要珍惜人才,重用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