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勿讓錢死板地躺在那裏(1 / 1)

怎樣不讓錢死板地躺在那裏,讓它"活"起來呢?有的新管理人,初涉商場比較順利地賺到一筆錢,就想打退堂鼓:或把這一收益趕緊投資到家庭建設之中;或把錢存到銀行吃利息;或一味地等得穩妥生意,避免競爭帶來的風險,而不想把已贏得的利潤返回投資做生意再去賺錢,更不想投資到帶有很大風險性的房地產、股票生意之中。從而造成把本來可以活起來的資金封死了,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實,經營者最初不管賺到多少錢,都應該明白俗話中所講的"家有資財萬貫,不如經商開店"、"死水怕用勺子舀"這個道理。生活中人們都有這樣的感覺。錢再多也不夠花。為什麼?因為"坐吃"必然帶來"山空"。試想,一個雪球,放在雪地上不動,隻能是越來越小;相反,如果把它滾起來,就會越來越大。錢財亦是如此,隻有流通起來才能賺取更多的利潤,正所謂"錢財滾進門"。

一位成功的商人曾對資金做過生動的比喻:"資金於企業如同血液於人體,血液循環欠佳導致人體肌膚失調,資金運用不靈造成公司經營不善。如何保持充分的資金並靈活運用,是經營者不能不注意的事。"

資金隻有在不斷反複運動中才能發揮其增值的作用。商人把錢拿到手中,或死存起來,或納入流通領域,情況則大不相同。商人完全可以把錢用以辦工廠、開商店、買債券、買股票等等投資之中,把"死錢"變成"活錢",讓它在流通中為你增利。其實,學過一點資金論的人都知道,流通增利的奧妙在於錢財能夠創造剩餘價值。一個簡單的道理,用貨幣去購買商品,然後再把商品銷售出去,這時所得到的貨幣已經含有了剩餘價值,也就是說,原來的貨幣已經增值了。假若經營者能夠出色地管理著自己的工廠,辦好自己的公司,看準炒股的時機,讓它健康地運作,時間越長久,錢財的雪球便越來越大,經營者手中的錢財也會變作一棵搖錢樹。也許有許多經營者會反對上述的闡述,也許有許多經營者還是認為儲蓄能夠使自己的錢財四平八穩地增值。是的,儲蓄不是不好,但世上有哪個百萬富翁是靠儲蓄起家的?經營者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儲蓄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不是經營者儲蓄的錢重要,而是那份決心、自製重要。千萬不要指望你的儲蓄會使你致富。即使地下市場的高利息也不足使你致富。一塊錢在一年內賺不到15%,便是錯誤的投資。也許你說儲蓄很安全,賺利息也很容易。試問一下,當你知道死儲蓄隻會使你一天比一天窮困,你還會覺得安全嗎?

猶太人經商,很重要的秘方是:有錢不存入銀行生利息。在18世紀中期以前,猶太人熱衷於放貸業務,就是把自己的錢放貸出去,從中賺取高利。19世紀後直至現在,猶太人寧願把自己的錢用於高回報率的投資或買賣,也不肯把錢存入銀行。

猶太人這種"不作存款"的秘訣,是一門資金管理科學。俗語講:"有錢不置半年閑",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生意經。它講明做生意要合理地使用資金,千方百計地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減少利息的支出,使商品單位利潤和總額利潤都得到增加。

怎麼才能使錢活起來呢?作為商人要注意以下3個方麵:

1.善於分析市場走勢,把錢投向回報率高的項目

猶太人善於精打細算,把錢存入銀行,年息最多也不過10%左右。而把錢投入做生意或生產項目中,如果利潤回報率為10%,一年滾動周轉4次,就可獲得40%的增值。如果對市場走勢觀察分析準確的話,每次周轉會盈利30%或更多些,那麼一年滾動周轉4次,所得的利潤則超過100%了。所以,猶太商人乃至普通百姓,一般不會把錢存入銀行的,即使一時未尋到有利的投資目標,他們也寧可拿著現金,等待投資時機。

2.善於營銷,保證商品不停留

在市場經濟體製下的社會,商人的生存與發展關鍵在於其商品不積壓,經常保持勤產勤進,快銷快出,這樣就不會積壓資金。商品一旦積壓,既妨礙了擴大生產經營,又增加利息、倉租等費用。要達到商品不積壓,除在於產品的質量和款式外,很重要的一環是營銷。根據營銷學的道理,商人要千方百計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能達到盈利的目的,在整個營銷過程中,促銷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正如"皇帝女兒要出嫁,還得相親一句話"的道理一樣,質優款新的產品也要有得力的促銷手段才能賣出去並賣得好的價格。

3.善於確保資金安全,防止因小失大

從事經營,風險是時刻存在的。古人講:"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盈利是與風險並存並成正比的。如何化險為夷呢?猶太人做買賣很有規矩。如規定交易必須訂立合約,一切按合約條款辦事;又如買賣不放賬,如要求放賬者必須提供銀行擔保或相應物業抵押等。他們絕不做那些以言代約,隨隨便便的"君子協定"買賣。正因如此,他們不會有受騙上當現象。猶太人有一句諺語說:"老子對兒子也不能相信,隻相信自己。"其道理出自以契約辦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