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釜底抽薪(1 / 1)

原文

不敵其力,而消①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注釋

①消:消滅。

釋義

假如不能和強大的敵人正麵交鋒,就應該主動攻擊敵方強大力量的根基與賴以生存的力量。消滅了事物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對麵,那麼事物本身的正麵也就難以生存和發展了。

典故

春秋末期,中原霸主晉國君主權力逐漸落在智、趙、韓、魏四家之手。公元前455年,三家直奔趙家殺來,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兵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堅守城池。智伯瑤想出一條毒計:挖決晉水河堤淹死晉陽軍民。滔滔晉水,不一會,就淹沒了大半晉陽城,晉陽軍民十分危急。門客張孟談對趙襄子說:"智伯瑤的力量在於和韓、魏結盟,假如我們把韓、魏拉攏過來,一起反對他,這就成了釜底抽薪,必定會打敗智家。"幾經波折,趙、魏、韓三家終於達成協議,一同起兵攻擊智家。智軍驚慌失措,全軍覆滅,而智伯瑤也被趙襄子一劍殺死了。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漢等七個諸侯國,聯合發兵叛亂。他們首先攻打忠於漢朝的梁國。漢景帝派周亞夫率三十萬大軍平叛。這時,梁國派人向朝廷求援,說劉濞大軍攻打梁國,我們損失了數萬人馬,已經抵擋不住了,請朝廷急速發兵救援。漢景帝也命令周亞夫發兵去梁國解危。周亞夫說,劉濞率領的吳楚大軍,素來強悍,如今士氣正旺,我與他們正麵交鋒,一下恐怕難以取勝。漢景帝問周亞夫準備用什麼計謀擊退敵軍。周亞夫說,他們出兵征討,糧草供應特別困難,我們如能斷其糧道,敵軍定會不戰自退。滎陽是扼守東西二路的要衝,必須搶先控製。周亞夫派重兵控製滎陽後,分兩路襲擊敵軍後方:派一支部隊襲擊吳、楚供應線,斷其糧道;自己親自率領大軍襲擊敵軍後方重鎮冒邑。周亞夫占據冒邑,下令加固營寨,準備堅守。劉濞聞報大驚,想不到周亞夫根本不與自己正麵交鋒,卻迅速抄了自己的後路。他立即下令部隊迅速向冒邑前進,攻下冒邑,打通糧道。劉濞數十萬大軍氣勢洶洶,撲向冒邑。周亞夫避其鋒芒,堅守城池,拒不出戰。敵軍數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亂箭射回。劉濞無計可施,數十萬大軍駐紮城外,糧草已經斷絕。雙方對峙了幾天,周亞夫見敵軍經數天饑餓,士氣衰弱,已經毫無戰鬥力了。他見時機已到,調集部隊,突然發起猛攻。精疲力竭、軟弱無力的叛軍不戰自亂。叛軍大敗,劉濞落荒而逃,在東越被殺。

按語闡釋

古人按語說: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而勢猶可消。《尉繚子》曰:"氣實則鬥,氣奪則走。"而奪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頃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徒步,自壞垣入其營中,以福禍語亂卒曰:"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於左,脅從者立於右!於是,不與謀者數百人立於右;獨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於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塗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或曰:敵與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鍋裏的水沸騰,是靠火的力量。沸騰的水和猛烈的火勢是勢不可擋的,而產生火的原料薪柴卻是可以接近的。強大的敵人雖然一時阻擋不住,何不避其鋒芒,以削弱他的氣勢?《尉繚子》上說:士氣旺盛,就投入戰鬥;士氣不旺,就應該避開敵人。削弱敵人氣勢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攻心戰。所謂"攻心",就是運用強大的思想攻勢。吳漢在大敵當前時,沉著冷靜,穩定了將士,乘夜反擊,獲得了勝利。這就是不直接阻擋敵人、用計謀撲滅敵人氣勢而取勝的例子。宋朝的薛長儒在叛軍氣勢最盛之時,挺身而出,隻身進入叛軍之中,采用攻心戰術。他用禍福的道理開導叛軍,要他們想想自己的前途和父母妻子的命運。叛軍中大部分人是脅從者,所以自然被他這番話說動了。薛長儒趁勢說道:"現在,凡主動叛亂者站在左邊,凡是不明真相的脅從者站在右邊。"結果,參加叛亂的數百名士兵,都往右邊站,隻有為首的十三個人慌忙奪門而出,分散躲在鄉間,不久都被捉拿歸案。這就是用攻心的方法削弱敵人氣勢的一個極好例子。還有人說,敵人再強大,也會有弱點,我方突然擊敗敵人的薄弱之處,再擊敗敵人主力,這也是釜底抽薪法的具體運用。戰爭中也常使用襲擊敵人後方基地、倉庫,斷其運輸線等戰術,同樣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