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禁要問,希特勒為了實現自己的罪惡目的,為什麼隻對猶太人采取了這一慘絕人寰的暴行,反而對有礙於其目的實現的其他民族“網開一麵”呢?
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存在著一種排猶的情緒。猶太人被說成是:出賣耶穌的人、投機商人、不潔的人。猶太民族原為古代閃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國及猶太王國,後為羅馬帝國所滅,導致猶太人四處遷徙,散居世界各地。
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和土地,隻能靠經商維持生計。而在中世紀的西歐,商業是人們鄙視的行業,所以猶太人遷到西歐後,遭到當地封建主的歧視。公元13至15世紀,歐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當地新興資產階級同那些經商致富的新興的猶太人資本家們,產生了利益衝突,噩運再次降臨到猶太人的頭上。現實利益的衝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異,大批猶太人被迫流往東歐及美洲各國,開始了曆史上的猶太人第二次逃亡。
基督教與猶太教有著密切的曆史淵源。基督教的《舊約全書》原是猶太教的經典。基督教教義認為,耶穌的12門徒之一猶大出賣了耶穌,是猶太人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視猶太人,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在宗教感情上很難接納猶太人。這種宗教感情的社會化,又逐漸衍化成一種大眾化的厭惡猶太人的社會心態。同樣,這種社會心態也作為一種文化沉澱,並隨著歲月的推移,逐漸與社會經濟政治相結合,使之成為一種隨時可以被利用的社會政治的潛在力量。
在歐洲,尤以德國的反猶情緒最為嚴重。在普遍信仰基督耶穌、反猶的大環境下,德國統治者認為自己肩負著領導歐洲各君主國反對猶太教的任務。這種反對猶太人的意識,在德國從中世紀一直“遺傳”到現代。
一戰後,德國成為戰敗國。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中,德國受到嚴重打擊,國力漸衰。深刻的經濟危機不僅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刺激了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的野心。於是,希特勒爭霸世界的主張得到了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擁護和支持。為了滿足建立一個德意誌帝國計劃所需要的巨額資金,納粹於是將罪惡之手伸向了富有的猶太人。
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打著當時在德國流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塊招牌,宣揚德意誌民族是優秀民族,把猶太民族視為劣等民族。在希特勒的蠱惑下,德國人反猶太的情緒日益高漲。納粹黨還利用當時德國群眾痛恨《凡爾賽和約》的心理,煽動複仇主義情緒,並把這種情緒轉移到猶太人身上。正因為如此,希特勒一上台,便順利推行了一整套瘋狂的反猶滅猶政策,造成人類曆史上一個民族屠殺另一個民族的罕見浩劫。
二戰期間,600萬猶太人慘遭殺害,希特勒當屬罪魁。希特勒對猶太人特有的種族仇恨和政治嫉恨,是政治狂人病態心理的一種特殊反映。而導致希特勒嚴重病態心理的“菌種”就是來自曆史成見和宗教情結,恰好又得到了當時德國社會環境的孕育。確切地說,希特勒的嚴重病態心理與當時德國社會政治生活的瘋狂病態是相輔相成的。正如一些曆史學家指出的,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罪行,是“德國虛偽的政治家為其侵略戰爭對民眾進行係統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結果”。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曆史是一麵鏡子,但願世界永久和平,讓所有民族平等和睦地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
阿麗亞娜火箭為何多次爆炸
阿麗亞娜火箭是歐洲航天界的驕傲,它的性能完全可與美、蘇的航天運載工具匹敵。可是它為什麼會多次突然爆炸呢?僅僅是因為技術問題嗎?
阿麗亞娜火箭是1973年7月由法國提議並聯合西歐11個國家成立的歐洲空間局著手實施、研製的火箭計劃。阿麗亞娜係列火箭在國際航天市場的角逐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商業衛星的發射業務大約有50%由阿麗亞娜火箭承擔。
歐洲航天局成立於1975年5月,參加國有比利時、丹麥、法國、西德、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士、瑞典和英國。阿麗亞娜火箭的誕生,是歐洲聯合自強的一個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