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1 / 3)

第十三章

友誼支撐著海倫

生活在海倫周圍的許多人曾經不止一次地對海倫說:“你所能接觸到的世界太狹小了,真可憐!”

可是隻有她自己心裏明白,這些人不太了解她的生活情形,他們當然不知道她有多少朋友,看過多少書,旅行過多少地方。因此,每次聽到別人這樣憐惜自己的時候,她總忍不住暗自發笑。

雖然海倫不能讀普通文字編寫的報紙,但是通過別人給她讀報,她同樣可以獲得知識和信息。

例如每天的早報,總是由老師或湯姆斯小姐先念標題,然後她挑那些感興趣的部分請別人來細讀。

她還用這種方式閱讀其他雜誌。平均每月她大概要讀七八本雜誌。此外,她還經常閱讀盲文雜誌,因為普通雜誌上的好文章也多半在那上麵轉載。

海倫經常接到那些懂盲文的人寫給自己的信函,另一些人則請會盲文的人代寫,因此她常常可以享受到從指尖傳來的友情。對海倫而言,她確實喜歡讀盲文,因為她可以自己直接去感受而且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海倫有一位好友,名叫愛特那·波達,他要去環遊世界時設想得很周到,隨身攜帶著盲文字板,每到一處就寫信把他的所見所聞告訴海倫。

因此,海倫就像陪伴在他的身邊,同他一起環遊世界,共同聆聽大西洋上冰山迸裂的聲響,一同搭機飛越英吉利海峽,一起在巴黎如夢如幻的大道上漫步,還在皓月當空的夜晚來到水城威尼斯,靜聽船夫唱著意大利情歌。

那種氣氛是多麼羅曼蒂克啊!在看了維蘇威火山與幾千年前的羅馬競技場後,海倫的雙足又跟隨她踏上了古老而神秘的東方聖土。

海倫隨著波達的描述到了印度、中國,看到許多新奇有趣的事物。來到島國日本,櫻花已經開始飄落,繽紛的落英交織成一片奇異的世界,清幽肅穆的寺院鍾聲更引發了海倫許多遐想。

波達還驚奇地感歎道:“你瞧!你瞧!日本的婦女都背著小孩在街上走,這兒的男士竟然都足登4寸高的木屐,走在馬路上喀噠喀噠響個不停。”

雖然海倫的身體行動不方便,但是有了波達這樣的好朋友,同樣可以彌補這些缺陷。

在許多關切海倫的朋友中,威廉·蘇夫人最為熱心,隻要海倫需要,她會全力以赴幫助海倫。

蘇夫人經常參加公益事業,隻要是與海倫有關的團體,她捐的錢總是特別多。

當海倫的想法迥然相異時,她對海倫說:“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這並不會影響我們的友情,我們要珍惜它。”她就是這樣一如既往地關心海倫,愛護海倫。

海倫大學時代的同窗好友佛蘭克·克勃特,在25年前創立了克勃特出版社,曾出版了海倫的傳記作品《海倫的生活》一書。現在,海倫打算出續集,佛蘭克依然如往昔一樣真誠,給海倫許多建議和支持。

其實早在10年前,佛蘭克一再鼓勵海倫寫這本書的續集,而海倫在進行本書的寫作時,還常常產生一種幻覺,似乎佛蘭克就在身邊鼓勵自己。

1912年冬,梅多林克夫人來連杉看望海倫,她是《青鳥》一書的作者。她的態度和善,個性活潑,她們兩人一見如故,非常投緣。梅多林克夫人回到法國後還寄卡片給海倫,還在上麵親筆寫了一句祝語:“為發現青鳥的少女祈求幸福。”

還有許多大人物來過連杉,其中之一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詩人泰戈爾先生。

這位詩人長得非常高大,蓬鬆的頭發呈灰色,與臉上的絡腮胡子連在一起,這使海倫不由得想起了《聖經》中描述的智者和先知。

海倫很喜歡泰戈爾詩集,讀了不少他的作品,可以深深地感覺出他對人類的那份愛心。能夠與這個偉大的詩人結識,是海倫一生中莫大的榮幸。

當海倫向他表示自己的崇敬和仰慕之情時,泰戈爾說:“我很高興你能在我作品中看到我對人類的愛,你知道嗎?這個世界正在等待的,就是現出一位愛世界甚於關愛自己的愛神。”

談到當今世界的現狀,泰戈爾先生憂心忡忡,他以哀傷的口吻提到印度、中國以及世界一些強國的局勢:“中國人被歐洲各國逼迫著吸食鴉片。如果他們拒絕的話,國土就有被瓜分的危險。到了這種危急的時刻,亞洲人還沒有覺醒!他們怎麼不重整軍隊,保衛國家呢?英國就像一隻禿鷹,已經把戰火帶到太平洋沿岸,在那兒建立許多軍事基地。亞洲各國中,日本已經能夠自己站立了,可是,中國還沉醉在自己的美夢裏,也許要等到國門被打開,強盜一哄而入時才會幡然醒悟。請記住,一個大愛自己的人,往往就是滅亡自己的人,唯一能解救世人的愛也許隻有神能給予。”

海倫忽然覺得他描述的愛神似乎與甘地有些像,因為甘地先生正是一個不僅在嘴上談愛,而且以行動來實踐的人。

海倫還得到了一些藝術家的厚愛,像艾連塔利和約瑟·傑弗遜等優秀演員,還特地為她表演了他們的拿手好戲,他們讓海倫用手指去感受他們的麵部表情和言行舉止。海倫興奮得屏息以待,唯恐遺漏任何細節。

歌唱家卡羅素、夏列亞賓等允許海倫把手放在他們的唇上,讓她“聽”到了美妙的旋律和歡快的歌詞。

海倫曾經用手去欣賞戈德斯基演奏的美妙的鋼琴曲,輕觸海飛茲的小提琴,去領會那美妙琴音。當戈德斯基奏出肖邦的小夜曲時,海倫深深沉醉了。

她常常打開收音機,把手放在共鳴板上,收聽音樂節目。在樂器中,海倫覺得豎琴、鋼琴、小提琴的聲音都非常美妙。不過,對於目前正開始流行的爵士樂卻不敢恭維,因為她恐懼那種爆炸性的動感十足的聲音,似乎遭遇了一種強勁的浪潮。

每當指尖傳給她這種信息時,免不了有一種想轉身逃跑的衝動,似乎人類在原始時代替藏在體內的那種對大自然的恐懼感再度被激發出來了。

在實業領域,“電器發明之王”湯姆斯·愛迪生先生給海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海倫前往新澤西州演講時,愛迪生先生曾好意邀請海倫去他家。

他給人的第一印象相當嚴肅。據他的夫人告訴海倫,愛迪生先生工作起來廢寢忘食,常常在實驗室通宵工作,當他實驗進行到一半時,最討厭人家去打擾,就連吃飯時也不會停止工作。

坐在餐桌旁用餐的時候,愛迪生先生說:“你聽不見任何聲音也有好處,至少比較容易集中心思,不受外界的幹擾,就這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是也很好嗎?”

聽了愛迪生先生的話,海倫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如果我是一位像你這樣了不起的發明家,我希望能夠發明一種能使聾人複聰的機器。”

海倫的想法似乎出乎愛迪生的意料,他詫異地說:“哦,你這麼想?但是人們說的話多半很無聊,而且無足輕重,我看可聽可不聽。”

汽車大王福特先生,是海倫在內布達斯加演講後才見到的。海倫在福特先生的帶領下參觀了他的汽車廠,他還以謙和的態度向她講述他成功的經曆:“開始時,我的動機是要生產一種連農夫都可以買得起的汽車,幾經研究試驗,我對汽車的了解越來越深,漸漸成了內行。其實,有好構想的人何其多,隻是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去活用,因此那些奇思妙想便埋沒了。”

同福特先生相識10年後,福特先生在一次盲人大會中捐了一大筆錢,他說他的工廠裏雇用了70多位盲人,他並不是因為憐憫才雇他們的,而是因為他們在工作上表現得相當優異。海倫聽到這個消息時,那種高興的心情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當海倫心緒煩躁的時候,她知道自己該去紐約散散心了。到紐約去一趟回來後,海倫的活力又恢複了,因為海倫感覺到自己又融入了正常人的生活。

引領殘障者的明燈

經過幾年的輾轉奮鬥,莎莉文和海倫的奮鬥終於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她們的成就使海倫成了各界的名人。她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

1890年春天,曆史上第二個能用嘴巴講話的聾啞者就是海倫·凱勒。她可能終生盲而不見,聾而不聞,但是她不再默不作聲、啞而無語了。

在海倫12歲那年,她曾經十分堅定地向人們宣布:“我將來要上大學,而且是哈佛大學,我一定要成為哈佛大學的大學生。”

她能夠上大學嗎?而且是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多半人對這一點深表懷疑。她怎麼可能與正常的頂尖學生競爭?但是莎莉文毫不猶豫地一直支持她。

有人說:“海倫,哈佛大學是男孩讀的大學,放棄它,再選擇一個學校吧!”

1900年秋天,海倫終於成為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的一名大學生。莎莉文老師成了她的影子,陪她上課,把教授的講課用手語翻譯給她。經過4年的學習,海倫與其他96個女孩一同順利地畢業了。

拿到了那張無比珍貴的畢業文憑,並可向全世界宣稱:“海倫·凱勒從舉世聞名的德克利夫學院光榮畢業了。是全世界的盲聾者中,接受最完整教育的第一人。”

海倫的名聲與日俱增,但是她身旁的那位纖弱瘦小的女士卻很少有人注意。莎莉文寧願這樣在海倫背後默默地支持她,她付出了那麼多,但是從來沒有任何埋怨。一位專欄記者向莎莉文約稿,想要發表一些關於莎莉文自己的文章。莎莉文告訴他:“大家不用關心我的生活,那是我自己的事。”

她不願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隻想永遠默默無聞地扮演“老師”的角色。

莎莉文和海倫過著充實而快樂的生活。海倫成了作家,她在書、雜誌、報上講述盲聾者的生活形態和心理演變過程。她寫了很多關於盲者、聾者麵臨的種種困難。她們奔波於全國各地做巡回演講,讓大眾了解殘障者所處的困境,啟發他們幫助殘障者擺脫困境。

時光如梭,年華似水,一向精神抖擻的莎莉文,突然感覺自己不可能像以前一樣了,她感到自己已經力不從心了。1920年,她對海倫說:“這一次演講,你另找一個人陪你去吧!我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決定休息一段時間。”

莎莉文不再年輕了,她的眼睛也失明了。

“也許再做一次手術,會改善眼睛現在的狀況。”莎莉文心想。於是她便去找以前為自己做手術的醫生,醫生和藹地告訴她:“你不要太難過!以往你用眼過度,不注意休息,為海倫拚命地讀那麼多書,可能你要為此付出代價了。好在你受過盲人教育,有突出的盲文知識,因此你今後的生活不會因雙眼失明而受太大的影響。”

莎莉文心如刀割:“好個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我痛恨盲文,這樣的結果我無法接受,我需要眼睛,需要光明!”

可是無論莎莉文如何努力,這一切已既成事實,無法改變了。垂暮之年,莎莉文的世界變得黑暗無光了。

每天,莎莉文都要盡量提起精神,為的是不讓海倫為她擔心。

然而她對自己的朋友說:“這些日子以來,歡笑對於我來說,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我痛恨逐漸變老的身體,如果不是這樣,我應該步履自如、騎馬涉水,熬夜不倦,但是現在我卻是骨架鬆垮、瞎眼、疲憊。可是我不甘心就這樣垮掉,我自欺、自瞞,這讓我身心疲憊,痛苦不堪。”

“莎莉文,你怎麼可以這樣呢?”她的朋友勸道,“你是個堅強的人,我們不能讓你離開,海倫不能失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