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山村少年(1 / 2)

在中國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有一群兒童,農村的孩子入校晚,父母又忙於農活,於是山林、小河邊、村頭就成了孩子們的天地,每天在山上摘野果,河邊捉魚蝦,村頭抓壞蛋、捉迷藏。

時間長了,隨著年齡大小,住的遠近,關係親疏,就分成了一個個小團體。其中,有四個小夥伴,住在一個大院,又是一個本家,就自然的組成了一個小團體。他們這一輩是興子輩,四個人的名字為李興國,李興偉,李興民,李興洲。

在山上摘野果,捉蝴蝶,攆野兔,捉迷藏,抓壞蛋等的遊戲中,頭腦靈活,身手敏捷的興國逐漸成了小團體的頭頭。捉野兔總是跑在最前邊,捉迷藏是定計劃的也是他,遊戲中總能勝利。

但他最喜歡清晨在山上奔跑,濕潤的微風,涼涼的露水,迎著清晨充滿希望的陽光,有飛翔的感覺。

到了入學的年齡,四個人都背著書包上學,學校距家有點遠,有五六裏地。早上起得早,四個人出了家門就開始往學校跑,中間如果有其他的小夥伴喊“快跑啊,有鬼來了”每個人都開始跑,隻怕落在最後一個,越跑越感覺後邊有人追,就不由的使勁往前跑,到校了,都是一個個氣喘籲籲,上氣不接下氣。放學了,爭先恐後的往家跑,晚上也是一樣。上山的活動,隻能等到星期天放假了。在這樂此不彼的跑步活動中,隻有興國從來沒有落在最後。他在跑步中,往往在觀察前後有幾個人,平時跑步時誰跑的快不快,誰能長時間一直跑,誰隻是跑一小段就跑不動了等等,保持在中間,快到學校了,前邊幾個人也沒有啥力氣了,加速跑一段,往往是第一個到學校。

飛簷走壁,草上飛,武俠夢是每一個孩子的夢想,他們也不例外,上衣披在身上,隻扣最上邊的一個扣子,電影裏大俠的披風,手裏小棍是少不了的,每天下課,放學,都是衝啊殺啊不停的跑。

轉眼該上初中了,在外村,有十來裏,好做小夥伴因各種原因都輟學了,在農村,認識幾個字就行,家長對上學也不是很重視,去了就去,不去就不去,四個夥伴隻有李興民不上了,村裏三十多個學生,考上初中去的隻有7個。

在初中住校,學校的食堂在學校東邊,有一千多米。打飯排隊,如果第一碗能早點吃上,還有機會吃第二碗,否則就沒有了,正是長身體的階段,又沒有其他零食,全靠吃飯。所以每天放學後往前衝,排隊買飯,一人隻準打兩碗,那場麵真是壯觀啊,幾百人拿著飯碗往前衝。這個時候速度和配合就很重要了。經過幾天的排隊後,興國就開始分工了,他和興洲速度快,跑去排隊,興偉拿著碗在後邊,等站好隊後把碗給他們,這樣就比較有利了。吃飯的問題解決了。

那時候窮,都是自帶饃、鹹菜。冬天還好一些,夏天天氣熱,饃容易壞,就是周日下午帶的饃,周三就出毛了。所以周三往往需要回家再拿饃。晚上下自習後,往家跑,住一宿,早上五六點往學校跑,跟上上課。三個人跑了一個學期,第二學期,就開始一個人一個人輪換回家,相互捎帶,雖然累點,但每個人都減少回家的次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