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鷹、百靈、白鴿......天上的飛禽往返於各地,銜來各種花草和樹木的種子,散落在萬榮郡府的土地上,期待來年這裏有能生出一片蔥鬱。
黃禮則挽起長發,著上粗布衣衫,按照老龜繪製的“仁·德堂”的樣子,將每一轉每一瓦握在手中,將自己熟記的《德道經》的心法鐫刻在上麵,仔細地砌起傳說中的那座聖殿,為的是安撫世間越來越多的失心人,也為了對付那法力越來越強大的邪魔今貝婪。
傷愈的百姓再也無家可歸,隻得將此地當成家園,但卻是殘缺不全的。奈何已經九死一生,已是萬幸。
他們皆是感激當初黃禮的救命之恩,也都自發的參與到建設中來。等到他們完工回家,不由的都在討論一個奇怪的現象,當年,張太守在位的時候,他們都受到有府內有邪魔的困擾,那種驚惶、焦慮、憤怒、和妒忌之中聚集在心頭,揮之不去,多少人為此遠走他鄉;多少人為此妻離子散;
可是,當 現在,用手接觸到經過黃禮鐫刻的磚瓦後,心底仿佛愉悅了許多,回到家中,彼此關愛照顧,反倒是比之前祥和溫馨了許多!
此事的神奇一傳十,十傳百,在眾多的百姓心中傳揚了出去,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聖殿的建設當中!
這一晃就是三十年,三十年來,黃禮率領百獸日夜都不曾停歇,終於建就了這座根據記憶描繪出來的“仁·德堂”!
這“仁·德堂”1056丈;長16丈;寬16丈!牆壁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一共開 72個門,方便人們隨時隨地進到仁·德堂。屋頂盡是朱紅的玻璃瓦,沿邊雕著各式的獸貌,以感激百獸建設“仁·德堂”所付出的艱辛。
每一塊青磚紅瓦之上,黃禮都悉數鐫刻上《德道經》的心法,如此,百姓來到“仁·德堂”內,無論在任何位置,都可默念“德道經”的心法,遵循仙人的教誨做人,遠避邪魔,修養生性!
黃禮在“仁·德堂”建成以後,依然巡視在純界及人間,偶有被失心鬼魅吸取走心內血氣的人,民眾就將他帶至“仁·德堂”內,九九八十一天之後,自然能修補缺失的心氣。
“仁·德堂”的牆外,一種百姓依牆而居,可在“仁·德堂”的蔭護之下享盡人間的天倫祥和!
眾百姓口口相傳,就連遠在天際的人都聞聽到了此地的和善之氣,於是,民眾越聚越多,都是以“仁·德堂”為中心散居開來。漸漸地,這個曾經被大火焚為灰燼的地方又恢複了當初的繁榮。
居民舍舊取新,為此地命名為“榮成”。
程汝華也是當日從萬榮郡府大火中死裏逃生的幸運之人。
那一夜,當他在睡夢中被驚醒,起身一看,周圍全部都是熊熊烈火,驚的他慌亂地從床榻上跳下地,一把將老伴拽了起來:“快,快,著火了!”
兒子程前和媳婦躍晴兒在西廂房也慌亂的開始喊叫起來。
程汝華即刻雜碎了門窗,將兒子媳婦從烈火圍困的廂房內救出來,一家老小相互攙扶,一路跌跌撞撞,連滾帶爬,才將那熾熱的火焰拋在身後。
等到一家人逃出火海,才發現,身上早已被燒得皮開肉綻,好在黃禮及時趕到,帶著百獸及時救治,一家老小才得以撿回性命。
萬榮郡府城內的家園已經被大火焚為灰燼,很多幸存的人不得已隻得投靠親友。
實在沒有親友的,就隻得選在就地生活,撿來茅草,草草搭建成遮風擋雨的茅屋。
成汝華沒有親友可以投奔,隻得選擇就地生活。
可是兒子卻不這麼想,當初,他們一家在城內開著一間不大的當鋪,來來往往生意不絕,雖不是賺的萬貫家財,也是小殷之家,在此地風吹日曬,如何受得了這般辛苦,見到父親故土難離,程前不顧挽留,毅然決然的踏上了漂泊的腳步,他要尋得一塊繁華之地,重操舊業。
父母隻得含淚送別,卻不跟隨,因為程汝華已經是建設《德道堂》不可缺少的工匠之一。
“仁·德堂”建設三十三年完工,程汝華也由一個壯年變成了須發皆白的老翁,但卻是精神矍鑠,神采奕奕,這皆是因為他常年接觸到被鐫刻上了《德道經》心法的磚瓦的緣故。
這一日,村口來了一個頭發花白背影佝僂的婦人,她站在村邊的十字路口,甚是疑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這時,一個路過的牧童見到了那婦人的迷茫,走過來問道:“敢問婆婆站在這裏所為何事?”
那婦人遲疑了一會,用手理理鬢邊的亂發,疑惑地問道:“此處可是以前從萬榮郡府逃難來的住處?”
那牧童使勁點點頭,十年之前的事情,他也略知一二。
“那我問你,一個叫程汝華的大爺您可認識?”那婦人驚喜的說道。
“認識,認識,你說的是村西邊的程爺爺。”牧童手指村子西麵一處青磚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