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飄逸的詩魂(1 / 2)

沿著垂向江邊的小徑,踏著石階,扶著鐵欄,我小心翼翼地一步步走下去。這是采石磯,崖石筆陡,蓬蓬的樹枝遮蔽著崖畔,看不見腳下的江水。一種說不清的探知心理,促使我慢慢地在這“之”字形石階道上走下去。腳步沉重,每踩一下,似乎都會脫手墜落。

這就是采石磯嗎?這就是那條在支流汨羅江吞噬過屈原、在下遊又接納了李白的長江嗎?渾濁的江水,洶湧著恐怖,沒有一點詩意的浪漫和飄逸。

在李白公元762年去世後的第1243年暮秋,在這個灰蒙蒙的下午,我在采石磯前試圖探尋詩人去世時的心境。

傳說裏李白死得瀟灑和飄逸。那個夜晚,在采石磯的攪月台,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通痛飲之後,熏然之中,卻見一輪圓月墜入江底,為著撈月,詩人一撒手縱身江中。

傳說是美麗的。據說李白投江之後,不是在下遊,卻是逆水而上,上遊三十裏,青山腳下,浣衣村姑在江邊找到李白的遺體。傳說李白遺體撈出,姿態翩然如仙,沒有一絲痛苦以及被江水衝擊的傷損。

依傳說看,同是投江,屈原懷沙,投得沉重,遺體也是逆流而上,被鄉親們撈出,故事充滿著淒冷和哀傷。李白卻死得飄然,洋溢著浪漫和超拔。

大約傳說是依著詩人的詩篇和個性而編撰。李白是詩仙、酒仙,一派超凡脫俗,浪漫豁達,“天子呼來不下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的詩人,會有什麼愁難,會有什麼痛苦!生,既然要生得有尊嚴;死,當然亦應不失尊嚴。聽著這些傳說,真為李白高興。千年以來,竟有這麼多知音,認識了李白,讀懂了李白。對於一個詩人,除此複有何求李白真實的墳墓在當塗縣太白鎮的青山下。人們說,不是李白有幸選擇了這一片優美、幽靜的地方,倒是青山有幸,把一個詩人的魂魄擁在懷中。

墓碑寫著“唐名賢李太白之墓”,據說是杜甫先生的手筆。不說“名詩人”,卻道是“名賢”,見得古人尊李白,首取其人品。先是“名賢”,而後有“名詩”。自然,李白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與貢獻,則使他的名賢名副其實。大概也是因了這些,千古的荒草才沒有埋沒這一偉大的詩魂,讓我們這些後來者站立墳前,心潮起伏,發些思古之幽情,悟些做人之道理。

“捉月”隻是傳說賦予詩人的想象。像一切窮困潦倒的英雄豪傑一樣,李白也有一個淒涼的晚年。“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好劍術”,二十五歲仗劍任俠,三十歲文章曆抵卿相,四十二歲,供奉翰林學士,楊國忠磨墨,高力士捧靴,“草答蓄書”,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曾經得意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然而,六十二歲的李白卻無可奈何地重歸了“蓬蒿”。他不得不去求助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將詩稿一並交給這位族叔處理,並於當年病逝於當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