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5(2 / 2)

巴克曼最終被判刑21年。英勇的弗裏克因這一事而名聲大噪,而對卡內基抨擊的輿論卻更加高漲。

《倫敦時報》社論稱:

卡內基的立場是違反常情的。公司代表雖然替他辯解說他以對工會運動一貫持道義進步主義立場而著名。

但現在他必須回答這樣的問題:他在客居蘇格蘭期間所發表的標榜工會承認主義的“合乎邏輯”的講話,為什麼在美利堅合眾國不予實行?

《倫敦金融評論》也撰文說道:

由於不知羞恥地追求財富,這位美國自由主義者破壞了他自己因向其故鄉捐贈圖書館而獲得的榮耀。

《聖路易郵電報》更是直言不諱:

英勇的弗裏克,卑劣的卡內基。隻要這位卑劣者說一句話,流血的慘劇或許就可避免。……據說現在卡內基沒有回美國的意思。

英美的報紙對他交相責難,華盛頓議會召開特別委員會,調查霍姆斯特德工廠的流血事件時,當然也有必要傾聽卡內基本人的心境。欲以這事件為界限,開始疏遠弗裏克,這種意圖是不難想象的。

問題是,假如疏遠弗裏克,誰可以取而代之呢?除了意外死亡的瓊斯上尉發掘的食品雜貨店員許瓦布外,不做第二人想。而更重要的是,在卡內基的心中起了巨大的變化。

在美國工業界的工會發展史上,霍姆斯特德的罷工風潮占著什麼地位呢?剛好碰到1892年的總統選舉。這次選舉是采取高關稅政策而使卡內基獲利的第二十三任現任總統哈裏遜與克利夫蘭競爭。

選舉的焦點是取代關稅爭論的勞工問題。嚐到一次落選苦果的克利夫蘭,雖說是民主黨,但因為在前一任的任期中,也采取高關稅政策。他擬以“每日一議”為題目企圖遏製國內罷工潮的時候,美國的選民突然強烈地關注起卡內基鋼鐵的流血事件。

“因高關稅政策而中飽私囊,獲得暴利的,隻是資本家。勞工也應分沾利益。”廣大民眾階層的輿論,受到這一事件的刺激,對自第十六任總統林肯以來長期執政的共和黨政治——專門維護資本家的政策,提出了質疑與批判,形勢轉而對民主黨大為有利。

促使卡內基與弗裏克正式決裂的原因,雖然隻是起於一次非常小的爭吵,但冰凍三尺,並非一日之寒。

隔了許久,才從蘇格蘭的斯基伯堡回國的卡內基,前往紐約的辦公室時,恰巧碰到從匹茲堡來的老友伍卡。卡內基對他說的話,與其說是失言,還不如說是存有挑撥的意圖。

“弗裏克嘛,他跟我合夥共同經營弗裏克焦炭公司。而他竟然不簽訂新契約,以便將焦炭產品交給卡內基鋼鐵。你說奇怪不奇怪?”

伍卡事先就知道這件事情,但他默默地聽著。弗裏克焦炭公司雖說是合夥,但卻是弗裏克所創立的公司。當經營困難時,在麥隆的介紹下,股份對半平分以來,公司的經營全權委托弗裏克。

因此,全部的產品都交給卡內基鋼鐵。但是,契約上沒有定每噸的交貨價格。

“弗裏克不以目前每噸15元的價格簽約……”

這種最純良的焦炭,銷往需求量最大的西部時,市價每噸是35元,而卡內基卻一定要弗裏克賣15元,但這哪能同日而語!

伍卡與弗裏克是好友,也是弗裏克焦炭的股東,他心裏雖然如此想著,但在卡內基麵前卻不表示自己的意見。

卡內基罵出惡毒的話: “因為貪得無厭,才會遭到歹徒的槍擊啊!”

第二天早上,弗裏克送來一封信給卡內基鋼鐵公司的董事會。那是弗裏克的辭呈。

卡內基接受了他的辭職,弗裏克的繼任者是許瓦布,他成了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