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內基很早以前就開始向教堂捐贈管風琴,卡內基的父親當年在阿勒格尼參加過一個成員不到100人的斯維登伯格教會。由於其成員太少,卡內基拒絕為它捐建一個新教堂,但他還是捐了一架管風琴。
從那時候開始,想要管風琴的申請從其他教堂如雪片般地飛來,從匹茲堡的天主教大教堂,到鄉間村莊的小教堂,所有的教堂似乎一夜之間都需要一個比現在更新更棒更好的管風琴。
相比於購買新管風琴所需的花費,卡內基覺得使用那個舊一點的明顯更加合適。有些為小教堂訂購的風琴被抬進去之後,房頂差點被頂漏了。
還有的教堂,已經買了管風琴,但還是熱烈歡迎卡內基把這筆錢給他們當作補償。
最後,卡內基為此建立了一個比較嚴格的捐贈製度,申請人需要填寫一張表格,回答許多問題。
然而,在蘇格蘭高地,有人指責卡內基說他捐贈的管風琴破壞了他們的基督教崇拜。在那些有著嚴格的長老會製度的地方,教徒們還批評卡內基說:“用一個裝滿哨子的箱子代替人類的嗓音來讚美上帝。”
此後,卡內基決定他的過錯還需要所有的教堂來共同分擔,於是,他讓每一個聖會為給他們買的新管風琴支付一半的費用。在此基礎上,管風琴部門依舊運行良好,生意興隆。對新管風琴的要求依然很大,除此之外,有些教堂需要增加人口,對此,添置一些新的管風琴十分有必要。
從他的自身體驗來看,在禮拜的間隔奏響聖樂很有好處,卡內基認為花在管風琴上的錢是合理而必要的,管風琴部也因此一直保留著。
在卡內基所有的慈善項目中,有一項最能表現他博愛的品格,是他的私人撫恤基金讓他獲得了至為高尚的回報。即便當你處在一個安逸的環境中,也沒有哪種美妙的感覺可以和它相提並論。
許多善良的人在老年時期沒有足夠的財產來維持體麵的生活,他們依然在為勉強維持生計而操心。隻要不多的錢,他們就可以衣食無憂,當卡內基發現有那麼多的人需要幫助才能過上幸福的晚年時,他感到十分驚訝。
卡內基在退休以前就開始做這件事,從中他能體會到無盡的快樂。在他的受益者名單上,不止一位老人接受過他的幫助。這是一份真正的榮譽和相愛的名冊,這份名單從未公開,沒有人知道誰獲得了幫助,對別人他也一個字都沒有透露過。
這就是那個問題最合適、最好的答案,盡管卡內基從來不去想自己做好事到底是為了什麼,名單上那些親愛的朋友們得到了他的幫助,還是給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答複。
卡內基對此很滿足,他早已得到了太多的東西,超過了一個生命該得的那一份。因此,他不再向未知索要任何東西。
在普世法麵前,他隻有靜默鞠躬,遵守法官的裁決,不再索要任何東西,也不害怕什麼,隻要做著他該做的事情,不求回報。
事實上,給予比獲取更為幸福。如果他和那些受資助的人調換一下位置,他們也會為他做很多事。他對這一點有信心。他得到了許多真誠的感謝,有些人甚至告訴他,他們每天晚上都在禱告中為他祝福。他忍不住將他的真實感受告訴他們:
“不要祈禱,”卡內基說,“不要為我要求更多,我已經得到了遠遠超過自己該得的那一份,公平的做法是將上帝已經賜予我的眷顧拿走一大半。”
卡內基不是說說而已,這的確是他的真實感受。
鐵路撫恤基金也有著相類似的性質,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的很多老工人都是他的照顧對象。他們是卡內基在賓夕法尼亞分部做主任時,他手底下需要幫助的老工人,以及他們的家屬。
在卡內基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他就知道了他們的名字。他們對卡內基都很友善,這個資金幫助的很多人卡內基都認識,他們都是好朋友。
卡內基為資助工廠工人而設立的鋼鐵工人撫恤基金幫助了很多卡內基認識的人,更幫助了好幾百個與卡內基素未謀麵的人。
遺產的分配
在1887年,卡內基母親與弟弟亡故半年的時候,卡內基寫信給好友自由主義者葛萊德斯頓說了一句名言:“人死而富乃是最大的恥辱。”
可是,在兩年後,他把一篇題為《財富的福音》的文章,寄給了《北美評論》雜誌。文中提到他對財富的兩種假定分配法。第一,將遺產分贈給親戚,這是一般人最常選擇的方法;第二,依照遺言,捐贈給社會。
卡內基認為:“留給子女萬能的金元無異於留給他一個詛咒,遺產絕不是孩子們的福利,隻有家族的榮譽才是激勵他們有所作為的福音。”
卡內基關於“繼承的財產會毀掉一個人”的觀點,後來得到了專家們的證實。1992年,美國經濟專家在調查中發現,繼承財產超過15萬元的人中有近20%不再工作,有的整天沉醉於享樂,甚至弄得傾家蕩產;有的則一生孤獨,甚至出現精神問題,或幹出違法犯罪的事。
1910年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成立。基金分配是美國288億元,英國6200萬元。至於他的遺孀及女兒,大概在生前就已分配完畢。
卡內基1919年8月11日去世,享年84歲。
他死時《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社論:
在遺言裏,卡內基說完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