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城城北是一大片民居,既然是民居,就肯定有各類商鋪,隻不過和城南的商業聚集地不一樣,城北的商鋪主要是經營吃食、雜耍、衣物等的店鋪,為工城的百姓們提供了較好的便利,也就是說如果要購買生活必需品就不用跑到城南去了。城北是一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雜居期間,中原過來淘金的,北蠻草原上失去牛羊的,以及工師與倉吏雇傭的一幫下屬的家人們都住在這裏。
茶磚茶葉在北蠻草原上是必不可少的,常年進食牛羊肉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因此利用中原才出產的茶葉泡水來解決油膩帶來的各類問題在草原上就像一陣風一樣地傳開了。因此,工城裏就聚集了很多的茶商,都是行商,從南邊把茶葉運過來,把牛羊皮帶回去,成為最簡單的生財之道。但是中原遍布各處的茶館在北蠻卻很難興盛起來,原因很簡單,北蠻人沒有一邊喝茶一邊聊天的習慣。
但是近幾年來,工城的居民卻發現有一家李記茶館,卻非常另類地有著極好的生意,經常是一座難求。原來這個李老板找到了一個讓北蠻人願意坐下來喝茶的理由,其實也很簡單,李老板在茶館中間搭了個戲台子,把中原司空見慣的唱戲說書引入到了茶館裏,結果就是銀錢滾滾,百姓們一致認為這李老板做生意的門檻太精了。
李記茶館貼出來詳細的告示,每天上午唱戲,中午耍把式,下午說書,周而複始,常年不變。因此,想聽戲的總是上午去茶館喝茶,要看耍把式的最好是中午前往,聽說書的隻能下午去。這早中晚三場一比較,生意最好,人流量最大的還是下午這場說書的。
話說這個說書先生,來到茶館已經兩年了,他總是向別人介紹說自己叫姚安,字博文,其實是中原的一個讀書人;因此,大家都叫他姚秀才。大家都很喜歡聽他說書,但是說書的內容難免重複,翻來覆去多是中原幾代王朝興衰更替的事情,無非是賢王、猛將、智者、能臣的故事,偶爾也會岔開話題,講講煙花柳巷多情才子無情戲子的故事。時間久了就沒幾個人還願意聽王朝興衰事,紛紛起哄讓他開講煙花之地郎才女貌之事,他總也能編排出幾場新鮮故事,最感興趣的還是那些短暫南來北往的過客,而本地人差不多都聽過好多遍了。
台子上一撥又一撥的戲子、藝人與先生,使出十八般武藝,盡力地逗樂著大家;台下的客人基本都是三五成群,有的包一張桌子,有的人一桌一椅卻就著兩壺好茶。茶館裏掌櫃的算盤成天劈裏啪啦的,越忙越開心,臉上永遠是一張笑嘻嘻的麵孔。夥計們就不一樣了,根本就忙不過來,更別提閑下來聽人說書了;夥計們穿梭往來,有添茶加水的,有送小吃零食的,有幫客人代給賞錢的,還要幫客人代買吃食的。
最近茶館裏新來了個十幾歲的小夥計,手腳幹淨利落,幹活不拖泥帶水,但又有一點和其他夥計們不一樣,他總是每天下午才到茶館裏來上工,據說他隻要極少的工錢,甚至不要錢都可以,隻是喜歡聽說書的人在台上講那天南海北的故事。每次當姚秀才從台上表演下來,新來的小夥計總是第一個把他們領進後台,殷勤賠笑著,摻茶倒水。一來二去,新來的小夥計居然和姚秀才建立起了友誼。小夥計總是幫姚秀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還主動幫他取賞錢、傳達客人們點單的書目等等。姚秀才能回饋給小夥計的就極為有限了,或者說可能根本找不到什麼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