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詳細解讀(2 / 3)

辰天十五年,帝心疾犯,養於摘星殿。次月,親征西宛,凱旋而歸。尋數十海藍之珠,掛於摘星殿,徹夜通明。帝不寐,取珠置於殿外,一夜焚之。

(這段是最耐人尋味的,衛曜為什麼會有心病,又為什麼恰好在這一年犯病?心病可以推測出來,或者是他曾經為葉酌墨擋匕首,或者葉酌墨在最後刺的劍傷,或者兩者都有,不論如何,一定都是因為葉酌墨,所以他”養於摘星殿“,心病還得心醫。這裏有個非常巧合的時間點,”辰天十五年“,如果仔細讀上文,就會知道葉酌墨抱著雲逸之離開太和殿,是在”辰天五年“!你沒有猜錯!正好是雲逸之中毒的十年後,也就是在這一年,雲逸之去世了。

這一年裏,葉酌墨是什麼狀況,衛曜不可能不知道。於是他犯了心病,於是他帶病去攻打西宛,於是他從西宛帶回海藍之珠掛在摘星殿裏。可見他是有多麼想念阿墨,多麼渴望她回來!然而這件事的結果是,他的心太痛了,無論如何都睡不著,把所有的海藍之珠都取下來,一把火燒了整個晚上。為什麼他會如此決絕,分明是痛苦萬分,卻仍舊選擇燒掉?這便是衛曜,是他此生身為帝王的驕傲,也是他對葉酌墨的尊重和理解(這裏下段解釋)。如果能夠明白這點,再讀”帝不寐,取珠置於殿外,一夜焚之“,會是難過得想哭。)

辰天十七年,帝病重。冬月,心疾再犯。帝將歸於昊天,召宰相杜言溫、大將軍葉瑛於榻前,臨終托付。遺詔畢,帝臥於床側,喟然歎曰:”朕此一生,無愧於天,無愧於民,唯有一事悔恨,奈何……“語未畢,眾人伏拜,慟哭送靈。翌日昭告天下,帝於摘星殿崩。”

(衛曜最後的結局我想不用再解說了,他臨死前說的話,每位讀者都有自己的看法。需要提示的隻有兩點,一是他死的時間是在雲逸之去世的兩年後,二是最後的“帝於摘星殿崩”,他死在和葉酌墨有一切回憶的地方。為什麼要特意提出這兩點?他至死都深愛著葉酌墨,可是即便雲逸之死後,他都沒有去尋她。絕對不是因為他不知道消息,而是正如上段所說“這便是衛曜,是他此生身為帝王的驕傲,也是他對葉酌墨的尊重和理解”。衛曜懂阿墨嗎?可能他曾經不懂,但至少他在最後是懂她的。他清醒地明白,即便他去尋她,她也不會跟他回來。這兩個人之間,就像那句道不盡的奈何,也正如全文最後的話,“奈何不入輪回”。)

衛曜的曆史記載寫完,接下來是書上寫著兩首詩,顯然是葉酌墨寫上的。

這裏再次貼上,以免大家往前翻閱。

“八年尋覓,年年覓。

七星會蒼穹,六轉輪回命。

五弦琴錚然響,千裏遇,誰注定?

四角樓台紅魚燈,大漠長空,月問情?

三顧嫣然笑生情,問君可願,比翼雙飛去?

碧落易見,青丘再青,何處惟覓?桃源仙境!”

左邊的題詩句句作問,右邊的題詩又是句句作答:

“一生等候,生生候。

二龍奪辰珠,三載春秋鼎。

四行書執念寄,灞橋逢,人留意!

七彩琉璃青鸞佩,星海璨夜,山誓心!

八方墨舞影入心,恨伊忍顧,孤鳳九鳴!

黃泉難近,忘川不忘,何處永候?奈何魂橋兮!”

左邊是葉酌墨寫給雲逸之的詩,時間為他們在江邊定情後雲逸之離開,葉酌墨回到梁京安園中思戀他。這段詩講述了葉酌墨與雲逸之的相識相戀,千裏醉茶的相遇,洛陽燈會的魚燈,塞北大漠的月夜,從八數到唯一,代表著“一生一世一雙人”。碧落和青丘都是傳說中的仙境,可葉酌墨說“碧落易見,青丘再青”,意即仙境容易尋到,但她要尋的是能夠白頭偕老的桃源仙境。

右邊是衛曜寫給葉酌墨的詩,時間為梁京被攻破,衛曜問葉酌墨是否隨他離開,最後在畫上題上的詩。這段詩講述了葉酌墨和衛曜的前塵往事,三年的書信來往,梁京灞橋的重逢,王府高山的誓言,從一數到永,代表著“永生永世的等候”。“黃泉”和“忘川”都代表著來世,可衛曜說“黃泉難近,忘川不忘”,他不願轉世,不願忘卻,隻願守在奈何橋上,永遠地等著阿墨。

有沒有留意到上段多為問句,下段多為感歎?這兩段看似分離,實際緊密相連。如果我們把兩段拆開再組合,會得到這樣的六段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