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情綿延了多少代,一個夢做了多少年。……星移鬥轉癡心不變,征天將士誌高遠。……千年古國飛天夢,就在盛世今朝圓。”從嫦娥奔月到萬戶飛天,數千年的飛天夢想終得實現。如今,載人航天已成為中國航天史上最激動人心、最華美的樂章,每一位參與到載人航天工程的人都有一段回憶……
第一節 走跨越創新之路圓千年飛天夢想——王永誌
王永誌,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火箭技術專家,1992至2007年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高級顧問。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我國搞載人航天工程,始終把航天員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央領導指示,為確保航空員安全,花多少錢都在所不惜。為此,我們大力提倡並要求全體研製隊伍一定要強化載人意識。什麼是載人意識?就是可靠第一、安全至上!經過科技人員刻苦攻關,我們采取的安全措施比世界其他載人航天器更周全、更完善。發射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可靠性達到0.97,而安全性達到了0.997。我與全體航天員座談時說:“你們放心,我從中國的第一代運載火箭幹起,研製過好幾種火箭。我們現在用的長二F火箭是最好的。而且,這次載人飛行,我們把所有能想到的安全措施都用上了,我們—定會對你們的生命負責。”
根據工程指揮部的要求,“神舟三號”發射前,我就主持製定了《首次載人飛行放行準則》,各大係統按照標準一條條嚴格把關。我曾對各係統的總設計師們說過:“第一艘飛船的乘員,應該是我們這些總設計師。我們什麼時候敢坐飛船了,才能讓航天員坐。”
航天員返回是載人航天飛行的最後一個環節,而且是航天員罹難最多的階段。今年年初,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就是在返回時失事的。為了保證航天員安全著陸,工程上馬之初,我對原定的主著陸場進行考察後,想提出改址方案。但原方案已經過中央批準,我這個“馬後炮”要不要放?我再三考慮,為了對國家負責,對載人航天工程負責,我如實作了彙報,建議改在人煙稀少的內蒙古草原,改小軌道傾角,使主著陸場能夠位於船下點軌跡的“弧頂”,增加飛船返回主著陸場的機會。這個方案最後得到批準。我又提出將飛船變軌時機由第十四圈調整到第五圈,再加上應急軌道的設計,飛船每天都有返回主著陸場的機會。如果發生緊急情況,航天員還可以啟動應急程序,駕駛著飛船自主返回。過去我們曾發射過一顆返回式衛星,由於返回程序出錯飛走了,過了好幾年它才回來。由此我聯想到,如果飛船出了這種事,總不能讓它老在太空上轉吧。既然飛船上有人,我們就要發揮他的作用。於是,提出為航天員設計手控製動返回程序,讓他們自己能控製飛船安全返回的要求。這可給具體設計的同誌增加了不少困難。可他們就是聰明,成功地把這一設想變成了現實。
我們還立足於中國國情,研究製訂了海上搜救對策。因為飛船發射後很快進入海洋上空,如果出現意外需要救生,我們麵對的將是5200公裏範圍的茫茫太平洋,說“大海撈針”一點也不過分。可我們必須在24小時內把返回艙撈回來,否則航天員有生命危險。美國當初派了3艘航空母艦,21艘艦船和126架飛機,動用了2.6萬人;前蘇聯為了實施海上救生,布置了7艘艦船和110架飛機,動用4500人。我們難以組織這麼龐大的搜救力量。怎麼辦?我們的對策就是利用飛船自身的能力,控製飛船就近飛向三個預先設定的海上應急搜救圈。這樣,定點等候的6艘船很快就能找到,減少了搜救力量,提高了時效。這是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世界上絕無僅有。
--摘自《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壯麗詩篇:載人航天工程事跡報告》
第二節 祖國送我上太空——楊利偉
楊利偉,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上午9時,楊利偉乘坐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榮獲“航天英雄”的稱號。
1998年1月,我通過層層選拔和嚴格考核,正式入選航天員大隊預備航天員。離開空軍老部隊時,領導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利偉,到那兒好好幹。別的我都不擔心,你飛了十幾年,操作沒問題,你遇到的最大挑戰可能是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學習。”
航天員的職業挑戰性、風險性極高,要求我們必須具備過硬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要通過超重耐力訓練、低壓缺氧訓練、前庭功能訓練、失重飛行訓練等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向人的生理極限挑戰,培養超人的意誌品質。轉椅訓練是一個重要科目,它可以有效地克服太空飛行中可能發生的“空間運動病”。但訓練的滋味十分難受,一般人上去轉不了幾圈就會頭暈、嘔吐。每次練這個科目,我都選最長的時間,做最大的強度。為配合訓練,晚上睡覺我不用枕頭,還把床腳墊高以適應太空失重狀態下的血液重新分布,提高抗“空間運動病”的能力。練到最後,這個科目我可以免試。離心機和跑台訓練,我也堅持做最難的、強度最大的和極限挑戰最高的。目前我的抗載荷力和抗衝擊力都能達到8個多G,相當於自身重量的8倍以上。
熟練掌握飛行程序和任務要求,是我們航天員執行任務的看家本領。對這個科目我更是以百倍的精力和近乎苛刻的要求,強迫自己每次訓練都不能出任何差錯。飛船艙內布滿了各種儀器和開關,為了記清它們的功能和位置,我把它們拍攝下來,存在電腦裏,有空就看就背,最後做到閉上眼睛也知道哪個按鈕在什麼位置、什麼形狀、什麼顏色,並能用操作杆準確無誤地操作它們。為了牢牢把握飛行各個階段的任務要求,訓練前我總要在腦子裏先把飛行程序“過”上幾遍,每“過”一遍都仔細檢查有沒有錯漏和問題。經過長期訓練,我對正常飛行、應急飛行以及可能出現故障的判斷和處理都爛熟於心,應對自如。今年7月和9月,在航天員14選5強化訓練和5選3確定首飛梯隊的綜合考核評定中,我的成績都名列前茅,最後5次考核,兩次99分以上,三次滿分。最終經過無記名投票,評委們一致推選我為首飛梯隊航天員!
2003年10月14日晚上,領導正式通知我,由我擔任首飛的光榮任務。我盼望已久並為之奮鬥了多年的時刻就要來到了。那天晚上,我踏踏實實地睡了個好覺。15日清晨5點2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胡錦濤總書記和中央其他領導同誌,親切接見了我們首飛梯隊的3名航天員。總書記親切地對我說:“相信你一定會沉著冷靜,堅毅果敢,圓滿完成這一光榮而神聖的任務。我們等待著你勝利歸來。”當我起身告別準備離開大廳時,一回頭突然看到,總書記又向前走了兩步朝我揮手,眼裏充滿深情和期盼的目光。這目光是信任、是關愛、更是力量!我心裏更加踏實,更加鎮定了。從問天閣到出征的路上,我一步一步走得很從容,很堅定,每一步都充滿了自信。
9時整,火箭在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穩穩拔地而起,以氣吞山河的氣勢,載著我直刺蒼穹,飛向太空!火箭的速度越來越快,逃逸塔分離,助推器分離,一、二級火箭分離,整流罩分離。我認真觀察著飛船儀器的工作情況,一切都進行得那麼順利。到590秒,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時,我突然感覺到我的身體似乎要飄起來,我意識到飛船已經脫離地球引力,我真的來到了太空。在我還來不及體驗失重的奇妙感受時,我覺得好像頭朝下腳朝上,感到十分難受。我意識到這是在太空失重狀態下出現的一種錯覺,如果不及時克服,就很可能誘發“空間運動病”,影響任務的完成。我用平時訓練的方法,憑著頑強的意誌強迫自己在意識上去對抗和戰勝這種錯覺,很快就調整過來,恢複了正常。
來到茫茫無際的太空,我看到了一幅神奇美妙的景色。舷窗外,陽光把飛船太陽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那下邊就是人類居住了一萬多年的美麗地球。蔚藍色的地球披著淡淡的雲層,長長的海岸線在大陸和海洋間清晰可辨。飛船繞著地球高速飛行,90分鍾一圈,一會兒白天,一會兒黑夜,黑白交替之間,地球邊緣仿佛鑲了一道漂亮的金邊,景色十分迷人。我拿起攝像機,趕緊把這壯觀的景色拍攝下來。此時此刻,我為祖國的科技發展和國力的不斷強盛而感到自豪,為中國人飛上太空感到驕傲,並鄭重地在飛行手冊上寫了“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飛船飛行到第七圈時,我在太空展示了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表達了中國人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美好願望。
當飛船飛行到第八圈時,北京指控中心通知我與家人進行天地通話。這個程序事先沒有安排,聽到這個消息我非常激動。這使我想起當航天員這麼多年來,父母、愛人和孩子對我事業的支持和奉獻。這些年,我欠家人的實在太多太多了。由於職業的特殊要求,節假日我不能陪伴他們,連上街給孩子買件衣服的時間都沒有。
天地通話開始。耳機裏傳來妻子的聲音:“利偉,你怎麼樣?”“我們看到你了,我們都為你感到驕傲!爸爸、媽媽和孩子都來了,我們期待你歸來!”我回答:“感覺非常好,放心吧。謝謝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接著兒子問我:“爸爸你看到什麼了?”我高興地對兒子說:“我看到咱們美麗的家了!”
繞地球飛行第十四圈時,“神舟”五號進入了返回階段。這是整個飛行的最關鍵階段,也是最危險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飛船要以每秒8公裏的速度穿越“黑障區”,船體要經受幾千度高溫的考驗,我要承受比發射升空時更讓人難受的載荷衝擊力。按照程序規定,我精心做好了各項準備。
當飛船進入“黑障區”,窗外隨即傳來空氣被壓縮的強大呼嘯聲,飛船與大氣層產生了巨大摩擦,發出轟轟的撞擊聲,一瞬間飛船變成了一團大火球,我仿佛是坐在《西遊記》太上老君那熊熊燃燒的煉丹爐中。強烈的使命感叮囑著我,必須沉著、冷靜、準確、果斷地處置情況,決不能出絲毫差錯。幾分鍾後,與地麵的通信恢複了,我知道40多公裏的“黑障區”已順利穿過。這時飛船的速度已降到約每秒200米,再過十幾分鍾,我就要著陸了。我仔細觀察著儀表,牢牢握緊操作杆,準確判斷著程序的執行情況。隨著引導傘、減速傘和主傘相繼打開,飛船速度逐漸慢了下來。由於強大的慣性作用,飛船大幅度來回擺動,巨大的衝擊力衝撞著我的全身。離地麵越來越近,隨著“嘭”的一聲巨響,返回艙防熱大底拋掉了。就在飛船即將落地的一瞬間,我準確判斷反衝發動機已經點火。在確定飛船已經落地後,我迅速切斷傘繩。飛船著陸成功了!我終於從太空回到了地球,回到了我們可愛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