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轉瞬即逝的美麗
流星雨,一般認為是由於彗星或小行星在其運行軌道留下塵埃,當地球經過其軌道附近的塵埃帶的時候,塵埃群與地球的大氣層發生高速的摩擦,產生高熱而燃燒形成的。
流星雨的產生是流星群與地球相遇的結果,流星群往往是由彗星分裂的碎片產生,因此,流星群的軌道常常與彗星的軌道相關。成群的流星就形成了流星雨。流星雨看起來像是流星從夜空中的一點迸發並墜落下來。這一點或這一小塊天區叫作流星雨的輻射點。通常以流星雨輻射點所在天區的星座給流星雨命名,以區別來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後出現的流星雨輻射點在獅子座中,就被命名為獅子座流星雨。獵戶座流星雨、寶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也是這樣命名的。單個出現的流星,在方向和時間上都很隨機,也無任何輻射點可言,這種流星稱為偶發流星。與偶發流星有著本質不同的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長線都相交於輻射點。
在太陽係中,除了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它們的衛星之外,還有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體。小天體的體積雖小,但它們和八大行星、矮行星一樣,在圍繞太陽公轉。如果它們有機會經過地球附近,就有可能以每秒幾十公裏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其上麵的物質由於與地球大氣發生劇烈摩擦,巨大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引起物質電離發出耀眼的光芒。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流星。有的流星是單個出現的,在方向和時間上都很隨機,也無任何輻射點可言,這種流星稱為偶發流星。流星雨與偶發流星有著本質的不同,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長線都相交於輻射點。流星雨的規模大不相同。有時在一小時中隻出現幾顆流星,但它們看起來都是從同一個輻射點“流出”的,因此也屬於流星雨的範疇;有時在短時間內,在同一輻射點中能迸發出成千上萬顆流星,就像節日中人們燃放的禮花那樣壯觀。當每小時出現的流星數超過1000顆時,稱為“流星暴”。偶發流星每天都會產生,發生的天區和時間都具有隨機性,流星雨具有時間上的周期性,有些可以科學地預測,因此流星雨也被稱作周期流星;另外,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長線都相交於輻射點是流星雨的重要特征。
流星雨的發現和記載,也是我國最早,《竹書紀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的記載,最詳細的記錄見於《左傳》:“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魯莊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記錄。我國古代關於流星雨的記錄,大約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記錄大約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約12次,獅子座流星雨記錄有7次。這些記錄,對於研究流星群軌道的演變,也將是重要的資料。流星雨的出現,場麵相當動人。我國古代記錄也很精彩。試舉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記錄作例:南北朝時期劉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軒轅。……有流星數千萬,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並西行,至曉而止。”這是在公元461年。當然,這裏的所謂“數千萬”並非確數,而是“為數極多”的泛稱。而英仙座流星雨出現時的情景,從古代記錄上看來,也令人難以忘懷。唐玄宗“開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甕,或如鬥,貫北極,小者不可勝數,天星盡搖,至曙乃止。”開元二年是公元714年。流星體墜落到地麵便成為隕石或隕鐵,這一事實,我國也有記載。《史記·天官書》中就有“星隕至地,則石也”的解釋。到了北宋,沈括更發現隕石中有以鐵為主要成分的。他在《夢溪筆談》卷二十裏就寫著:“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如月,見於東南。少時而又震一聲,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縣民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視地中隻有一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其竅,深三尺餘,乃得一圓石,猶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宋英宗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沈括已經注意到隕石的成分了。在歐洲直到1803年以後,人們才認識到隕石是流星體墜落到地麵的殘留部分。在我國現在保存的最古年代的隕鐵是四川隆川隕鐵,大約是在明代隕落的,清康熙五十五年掘出,重58.5千克。現在保存在成都地質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