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類星體之謎(2 / 2)

在類星體的星係模型中,能量可能來自於恒星間的碰撞。星係核心裏恒星密度極高,經常發生碰撞,從而釋放能量。而且恒星在碰撞中會粘合在一起成為越來越大的恒星,大質量恒星迅速演化為超新星,然後爆發,釋放高能電子。這一模式的缺點在於,如果要恒星發生如此密集的碰撞,則類星體內部恒星數密度,應當高達人們附近空間裏恒星數密度的1萬億倍。還有理論認為,類星體是質量約為太陽1億倍的大質量恒星,它的光度可能達到人們觀測到的類星體的光度。但這種大質量恒星釋放出的輻射應當具有熱輻射的性質,而不是像類星體那樣放出非熱輻射;此外,這樣大質量的恒星也很不穩定。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觀測技術的提高,類星體的謎團開始逐漸被揭開。其中一個重要的成果是觀測到了類星體的宿主星係,並且測出了它們的紅移值。由於類星體的光芒過於明亮,掩蓋了宿主星係相對暗淡的光線,所以宿主星係之前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在望遠鏡上安裝了類似觀測太陽大氣用的日冕儀一樣的儀器,遮擋住類星體明亮的光,才觀測到了它們所處的宿主星係。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類星體實際是一類活動星係核。而在同一時期,賽弗特星係和蠍虎BL天體也被證實為是活動星係核,一種試圖統一射電星係、類星體、賽弗特星係和蠍虎BL天體的活動星係核模型逐漸受到普遍認可。這個模型認為,在星係的核心位置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在黑洞的強大引力作用下,附近的塵埃、氣體以及一部分恒星物質圍繞在黑洞周圍,形成了一個高速旋轉的巨大的吸積盤。在吸積盤內側靠近黑洞視界的地方,物質掉入黑洞裏,伴隨著巨大的能量輻射,形成了物質噴流。而強大的磁場又約束著這些物質噴流,使它們隻能夠沿著磁軸的方向,通常是與吸積盤平麵相垂直的方向高速噴出。如果這些噴流剛好對著觀察者,就觀測到了類星體,如果觀察者觀測活動星係核的視角有所不同,活動星係核則分別表現為射電星係、賽弗特星係和蠍虎BL天體。這樣一來,類星體的能量疑難初步得到解決。

類星體與一般的那些“平靜”的星係核不同之處在於,類星體是年輕的、活躍的星係核。由類星體具有較大的紅移值,距離很遙遠這一事實可以推想,人們所看到的類星體實際上是它們許多年以前的樣子,而類星體本身很可能是星係演化早期普遍經曆的一個階段。隨著星係核心附近“燃料”逐漸耗盡,類星體將會演化成普通的旋渦星係和橢圓星係。

脈衝星

脈衝星,就是變星的一種。脈衝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發現的。當時,休伊什的研究生貝爾,發現狐狸星座有一顆星發出一種周期性的電波。經過仔細分析,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未知的天體。因為這種星體不斷地發出電磁脈衝信號,人們就把它命名為脈衝星。脈衝星發射的射電脈衝的周期性非常有規律。一開始,人們對此很困惑,甚至曾想到這可能是外星人在向我們發電報聯係。據說,第一顆脈衝星就曾被叫做“小綠人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