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與師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毛澤東與孫偯工 孫偎工:1894—1962年。原名孫光策,又名孫僚光,湖南隆回人,現代教育家、作家和語言學家。早年在北京高師國文部讀書,畢業後在長沙第一師範學校任教。1940年遷罟重慶,1950年回湖南,①鄧力群主編《偉人毛澤東叢書一毛澤東人際關係》,第728頁。
任湖南大學中文係教授,1956年兼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著有《東方美術史》、《中國古代文藝論史》等著作多種。另出版小說《海的渴慕者》、《生命的傷痕》等。
1既學古又變古棄行書習楷書 孫恨工是一個很有才學的老師,講課生動有趣,妙語連珠。而且書法獨樹一幟,飄逸俊秀,所以他的課常常吸引很多學生前來旁聽。一天,孫偯工上完課剛剛走下講台,一個高個子青年衝他走了過來,並禮貌地點頭施禮,說:“老師請!”
老師趕忙還禮,但是定睛一看並不認識這個學生。這時候旁邊的學生介紹說:“孫老師,這是我們的校友,現在附小任教的毛潤之先生。”
“喚,喚,原來是潤之兄!”孫偎工來一師後就聽說過毛澤東,忙說:“久仰,久仰!前兩天還看到了你執筆的《文告》呢,那字寫得真好!”
毛澤東謙虛地說:“孫老師,您過獎了。您的課講得真好,相I隻恨晚啊!從今天起,您講課我都要來聽的,不知可肯收下我這個學生?”
孫偎工笑道:“歡迎,歡迎!”
從這一天開始,隻要毛澤東有時間,孫恨工的課毛澤東天天都要來聽,對孫恨工的淵博知識和進步思想都非常佩服,工整地做了很多聽課的筆記。每每遇到彼此觀點不一致的時候,雙方就進行辯論。由於雙方的年齡相仿,觀點接近,逐漸彼此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孫偎工也和毛澤東談到很多在北京讀書時的經曆,尤其是組織文學社團、創辦《平民教育》、參加五四運動、散發革命傳單、攻打趙家樓的一些情況,使雙方增進了了解。
一天,毛澤東來到孫烺工的寓所,他手中拿了一本《小說月報》,上麵發表了一篇孫恨工的小說。毛澤東對孫烺工說:“孫先生,我今日找你還有事呢!一是向你借書,二是向你請教書法藝術來的。”
孫假工急忙把毛澤東請到自己的書房內:“潤之不要客氣!”
毛澤東站在書房中央,被書房內的書香氛圍所感染,但見罪窗的牆上貼的是孫假工自己臨的王義之的《蘭旱序》全文,另一邊是兩首論書法藝術的絕句,其一雲:從來書畫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
悟得梅蘭腕下趣,指上自然有清風。
其二雲:獨能畫我胸中開,豈能隨人腳後塵。
既學古人又變古,天機流露出精神3 毛澤東一麵看一麵點頭,隨後高興地問道:“原來孫先生習的也是竹書?”
“是呀!”孫先生回答,然後反問道:“我看你寫的也是行書?
“正是。”毛澤東又說:“我覺得行書連筆帶草,容易入門,就習行書了。我還想習草書呢。”
孫偯工聽了毛澤東的話,認真地糾正毛澤東的看法說:“其實,行書比草書、隸書都難。你想想,變化那麼多,寫起來卻不能停頓,是在行筆中完成那麼多筆鋒變化的,不容易啊!”
毛澤東微微感到意外:“這行書的格局可有不同?”
“當然有啊!”孫烺工便指著自己的一幅行書解釋道:“兼真者謂之‘真行’,‘真行’近於真而縱於真,如拙筆便是;你那字,潤之!依我看卻是4草行’帶草之謂也。‘草行’要寫得近於草而斂於草,方為上乘。”